丁大益所长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

中华建筑报 11-05-20  阅读数:

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上,由浙江精工制作、安装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荣获2010年中国钢结构金奖。这个项目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对于钢结构在机场建设中的运用有哪些促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设计单位中国五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所丁大益所长。

记者: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的总设计师,请您先介绍一下新桥国际机场项目的概况。

丁大益: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项目是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定位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和国内干线机场,是安徽省的中心机场,上海、南京及杭州周边机场的备降机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安徽分公司的基地机场。机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距合肥市中心31.8公里,距离2012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主办地六安市约40公里。

2005年9月,安徽省政府在《关于安徽民航机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方案的批复》中,首次提出合肥新机场建设。在完成了选址、《预可研报告》评审后,2007年10月正式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立项。2008年11月5日《预可研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08年11月23日~25日在合肥对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项目《初步设计》进行了专家评审并顺利通过。

这个项目的总承包是中建八局,浙江精工主要负责钢结构及屋面系统的制作、安装。由于浙江精工在六安市有生产基地,钢结构部件制作十分精心,施工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项目部经理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力也很出色。同时,新桥机场建设指挥部也给予了施工单位强有力的支持,施工速度很快,项目进展十分顺利,地方政府以及总包、监理和我们设计单位都很满意。结构主体2010年9月验收完毕,同年参加了中国钢结构金奖的评选并如愿获奖。预计2012年底前投入使用,项目目前仍处在精装修阶段。

记者:我国近些年新建了一大批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在设计上有哪些创新,又有哪些突破呢?

丁大益: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即将建设的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长806米,**大宽度159米(图1),用钢量将近1万吨。

航站楼的屋面结构由多榀格构式钢架组成,径向布置呈扇形排列,屋面结构两侧与下部混凝土结构固接或直接固接于基础顶(图2)。中间部位由一、二层楼面伸上的多根钢管柱支撑,形成钢框架。钢架梁中间大跨度区采用倒三角形立体钢桁架,延伸到两侧转换成箱形截面。对于这种新型的大跨度钢结构,其结构抗震性能、结构整体稳定性能、转换节点、曲梁、大尺寸箱形截面钢构件的宽厚比及其受力性能、屋面维护结构抗风连接性能等关键技术,均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以便为该机场航站楼钢结构的合理、安全可靠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计算资料。

记者:从图1来看,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结构看上去并不是很复杂,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却非常好,行业内的不少专家对这个项目的评价都非常高。请问您在做初始设计时是怎样考虑的?

丁大益:这个项目总体是一个简单的体系,我们只是在其中做了一些创新。**,把立体桁架转换成箱形截面,是创新的一种做法,目前国内还没有同类型的结构。第二,对箱形截面的宽厚比在地震区下的限值做了一些优化。主要是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分别完成了3个科研项目,政府投入了300万元的科研经费。箱形截面壁板的宽厚比等在现行规范里没有和构件实际的应力状态发生关系,如果完全按照规范来执行,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加劲板,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为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箱形截面的宽厚比作了适当的调整。

事实证明,科研和设计是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开始设计的同时,项目科研就同时展开,主要是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大跨钢结构多点地震反应和关键节点与构件承载性能科研》,研究内容包括转换节点承载力研究、多点输入地震响应研究、箱形曲梁性能研究;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的《大跨钢结构伺服施工和健康监测科研》;为同济大学的箱形截面壁板的宽厚比研究提供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