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之殇:高耗能、高污染不容忽视
互联网 10-11-29 阅读数:
恶性竞争下的困境
毋庸置疑,作为高污染、高耗能的建陶产业在环保、资源等方面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1/2土地,1/3电量,1/6税收”是业内对淄博建陶业的真实描述。
国内一家大型陶瓷企业负责人向新金融记者透露,一个新的陶瓷产区刚刚形成的时候,当地政府给予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时才去抓环境等逐步暴露出的问题,但已经形成了无法回避的污染等事实。
“**突出的就是土地问题,在这场建陶产区扩张中,当地政府收钱,百姓却无法直接受益。”该人士介绍,一家建陶企业占地一般在1000亩或者2000亩左右,**少的也需要300亩地。
不仅如此,产区间恶性竞争所带来后果也已经开始显现。
“就目前来说,法库陶瓷产业还是以中、低档砖为主,数量上而言,企业已经处于饱和。”11月2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新金融记者坦言,法库陶瓷企业已处于激烈竞争阶段,彼此间的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
然而,新企业、生产线还在加速上马。
法库一家企业主要负责人认为,目前法库整个产区销售情况不理想,恶性竞争特别是价格战对销售影响**大,尤其是今年5月份以来淄博产区的价格战很快影响到法库产区,恶劣的价格战分散了代理商,代理商心里没有底而不敢存货,现在也没有以往的“冬储”,也没有促销等活动。该人士说,抛光砖企业将于11月5日停产90%,15日左右将全部停产,普遍停产情况在往年12月初才出现,如今比往年提前了1个月的时间。
天强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吉亭对此分析,目前法库陶瓷企业库存太大,恶性竞争太激烈,法库内墙砖企业一天总产量在50万平方米左右,却仍旧进行恶劣的竞争,产品质量、价格参差不齐,300cm乘以450cm的内墙砖有的1.6元/片,有的3元/片。
冲动扩张背后的短板
在于吉亭看来,法库建陶企业提前停产还有大环境的因素。于吉亭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持续调控,让更多百姓持观望态度,而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热”。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深入,百姓销售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以低档砖为主的法库产品自然会失去一部分市场。于吉亭还认为,全国建陶产区遍地开花,致使目前产能过大、过剩,法库产区必然受到影响。
“这样的情况将会影响到明年的市场。”于吉亭说,市场情景并不乐观。
“全国各建陶产区产品销售都不太理想。”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缪斌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对此分析,新产区建陶企业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致使无序竞争严重,激烈的价格战蔓延至整个产业,企业信誉参差不齐。
廖斌认为,建陶企业一直面临着能源等资源枯竭的威胁及当地政府政策变化的负面影响,人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愿意生活在“高污染、高耗能”的环境中,环保问题更是日趋严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此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该人士认为,新产区建陶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弱,如今仍是跟在佛山后面跑,同时生产与环保的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该人士还明确表示,而在许多新产区的建陶产业发展思路上,当地政府对其定位、发展并不明确,只是有着一味的“冲动”,缺少高技术产品,一度是“外行人决定内行事”的局面。“再就是人才短缺,如果人才问题不解决,新产区的产品质量很难整体提高,对产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上述人士说,新建产区大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建陶企业与大型研究机构、学院很少结合,而当地这样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企业引进了人才却也是其作为学习、实践的跳板。
看来,建陶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建设陶瓷产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