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场面临崩盘 价格跌回3年前
互联网 10-11-04 阅读数: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约两年前,普洱茶成品及毛茶都被大肆炒作,泡沫破裂后给企业和茶农留下严重“后遗症”。据统计,69%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云南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在于流通环节。据了解,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大量游资进入普洱茶市场进行商业炒作,如去年云南某品牌普洱茶出厂价每件约7000多元,炒作后价格达到两万多元。一些炒作资本赚了钱后就撤出,导致普洱茶市场出现不正常的价格波动。
笔者采访了解到,一直以来,云南茶叶营销手段较落后,厂家对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了解不足,导致盲目生产。2007年前,云南很多茶叶企业基本实行茶叶经销模式,厂家过分依赖经销商,经销商对产品进行囤积,厂家对产品价格失控,且不知道终端消费群体在哪里,到底有多大需求量,很多厂家是在盲目生产。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君说,去年占全国茶叶产量90%的绿茶大部分都能被消费掉,而占全国茶叶产量不到10%的普洱茶却大量积压,这说明普洱茶终端消费群体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质疑
普洱茶产业能否过“暖冬”
尽管现在毛茶价格已经跌到成本价之下,但是普洱茶生产企业却缺乏资金收购毛茶,从而使大量鲜叶或毛茶无人收购。业内人士纷纷提出“救市”建议,期望整个产业能够“温暖过冬”。
“政府应该出面引导企业调整生产品种。”云南银生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候建荣如此表示。
与此同时,自12月1日起,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标准规定普洱茶必须以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11个州市规定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也就是说,国家标准实施后,生产普洱茶必须使用云南特定茶叶做原料,且必须在云南特定地区生产,否则就不能称为普洱茶。为此,业内人士期待,国家标准能给“鱼龙混杂”的普洱茶行业带来规范。
标准既出,立即引起业界和社会舆论的激烈争议——如此国家标准是否有“地方保护”之嫌?经历爆炒之后骤然冷却的普洱茶产业,能否借国家标准的出台,走上健康规范发展的回暖之路?
在11月下旬广州举办的茶博会上,一位广东茶商针对国家标准指出:“广东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普洱茶的熟茶(人工发酵的茶)制作方法本来就是广东发明的,现在却规定只有云南产的才叫普洱茶,这明显就是垄断!”
针对“地方保护”的质疑,云南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何崇寿回应说,普洱茶国家标准**关键的是必须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这一点茶商并无异议。至于必须在云南生产,既然广东产的普洱茶也是用云南茶叶做原料,那何不在原产地加工后再运到广东销售?而且在原产地加工使“拼配”其他茶叶的可能性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