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地板的杀菌功效 是真还是假?
互联网 10-10-27 阅读数:
据中国抗菌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抗菌材料正在以年销售额30%的幅度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但是,抗菌产品的开发生产在我国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可行业标准至今还是一片空白。“抗菌的标准是什么?抗菌的持久性、有效性、耐用性如何界定?杀菌作用的有效空间是多大?”专家认为,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在技术标准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对‘抗菌’就没有一个可以度量的统一尺度,‘抗菌’也就没有依据和意义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杨子彬教授认为:“目前不少企业都宣称产品使用了纳米材料,而当物质的微粒达到纳米级的时候,穿透能力特别强,能够轻易穿透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脑部细胞膜对微粒的屏障作用),进入到细胞内,破坏原生组织和细胞核,从而破坏细胞生命或产生基因突变。”
问题就在于此。杨子彬教授表示,纳米级杀菌剂在医学上被称为“非特异性杀菌剂”,这就意味着它在破坏细胞的时候是“通吃”,除了细菌细胞之外,它同样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人体细胞。这就是所谓的纳米粒子毒性。而许多抗菌地板正是通过不断释放纳米粒子来实现杀灭病菌功效的。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一种健康合格的抗菌地板,纳米级粒子的释放量应该是多少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一安全级的纳米粒子释放标准,是亟待专家们研究和试验的首要待解问题。
由此推论,纳米粒子对人体至少有潜在的危害。那么,这种危害程度有多大?能不能让纳米粒子具有选择性从而避免对人体细胞的伤害?“其实,纳米世界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未知世界,它的很多性能都还在探讨中。可以肯定,纳米粒子对人体的危害(比如基因突变)是存在的,但究竟有多大?人体能承受的范围是什么样的数量级?这些都还是未知数。”有专家表示:“现在有很多商家把‘纳米’这一概念用在产品上,这对于推广纳米技术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商家往往利用新技术概念来进行产品包装,追求的是市场商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