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时代 橱柜品牌“老龄产业”呼之欲出
互联网 10-10-27 阅读数:
无独有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尤其是在崇尚“快节奏、高效率、现代化”的纽约,人们也发现了“老龄群体”这块巨大的蛋糕。超过50岁的美国人虽只有1/3,但他们却拥有美国5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纽约市政府已决定将纽约打造成同样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城市。纽约的绿地多了,供老人小息的街头长椅多了,犯罪现象少了。市内的400个路口得到了改造,延长了行人过街的绿灯时间。因为年轻人每秒能走1.2米,而老人只能走1米。纽约市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老人“不仅带来知识和身体,也带来了钱包”。为了更多了解老人对城市建设的要求,纽约医学院组织了30多场与老年人的公开讨论,发现老年人**希望有友好和高素质的邻居,能安全过马路,需要时能用一下路边小店的厕所或能向他们要一杯水喝,希望超市里有人帮他们找到打折商品。
在政府重新认识“老龄群体”的同时,一些建筑商开始提供适合老人需要的住房改造服务,如将厨房里的吊柜、卫生间的洗脸盆改造为自动升降,以方便老年人使用;也可对家里的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将各种明线转为暗线或无线,以防止老人滑倒或绊倒。奥地利的统计数字显示,老年人骨折,半数以上是在家里摔倒导致的。专家估算,仅德国老年人的住房改造需求就超过64亿欧元。
虽说,“老龄群体”的需求可观,“老龄市场”的潜力更大,但目前仅在欧洲市场看到一些企业的零敲碎打,像“儿童产业”那样的“老龄产业”远未形成。
原因之一是政府认识和产业政策滞后。迄今,只有德国等个别欧洲国家的政府明确表示要催生“老龄产业”,绝大多数欧洲国家还处于“感到有需求,不知怎么做”的阶段。
原因之二是由于政府缺位,一些企业只能凭一己之力在市场上打拼,形不成气候,结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老人手机”、“老人超市”,都属于吸引了媒体眼球,却得不到老年人青睐的失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