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之弊病:山寨 + 潜规则
互联网 10-09-07 阅读数:
“山寨”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如今建材产品鱼龙混杂,“山寨”、仿造、劣质产品横行,影响建材品牌 发展,让行业发展举步艰难,另外,建材企业渠道发展,也处于一种窘态。
提到“山寨”,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各行各业的山寨也早已令我们司空见惯。但是“长久的山寨”却让建材品牌受到了损害,建材产品良莠不齐。不久前,有专家披露,中国的建筑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年。此言一出,引起一片哗然。对此我们审视建筑行业的同事,是否也应该查探一下我们的建材产品?
据官方统计,建材行业被投诉的次数居全国各行业第八。在过去的2009年里,装饰材料行业接收到的投诉量下降了9.4%,但仍以15799次投诉,跻身投诉量前十行业的黑名单中。山寨建材一直是家居行业的一颗毒瘤。木板、卫浴、瓷砖、漆料、橱柜,装修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山寨。虽然消费者在装修选材时会处处留心,但很难避免中招,不少消费者直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以次充好,仿造名牌”是山寨的主要表现。大品牌容易被一些小品牌“山寨”,理由很简单,小品牌在成立之初无名也无钱,花**少的钱营造**强大的市场效应成为它们寻求突破的目标。傍上宣传力度较大,**度高的企业名无疑是一个捷径。从生存环境来说,山寨名牌出现身影较多的地方是二、三级城市或大城市的中低端卖场。显然,它们瞄准的都是求低价、购买经验不足、信息流通不充分的消费群。山寨产品损害了消费者与名牌企业利益的同事,也让建材市场更加混乱。
山寨产品,是市场环境下的畸形产物,正因为有市场才会有它的存在。但这样显然不利于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习惯改变,山寨产品终将会遭到淘汰。对于企业来说,只求短浅利益的“山寨行为”定然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目前国内市场上,名牌企业处境窘迫,行业规范亟待加强。
但是,建材行业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都出一种规范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出了行业准则,也总有人爱打“擦边球”。钢铁、石材、橱柜、陶瓷均存在其不同形式的“潜规则”。
家装市场的火爆,也让建材产品热卖起来。然而消费者在挑选家居建材产品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价格上,甚至没有精力来关注产品。因此,他们很容易掉进商家“明码标价”的陷阱里。比较正规的大型家居卖场、品牌专卖店基本上都做到了明码标价,然而标价却与实际销售价相差甚远。
在家居建材卖场中,我们经常碰到节日促销。其实,一个水**平常的标价是几百元,赶上节日促销不过上百元,但是,其实一般水**的造价也不过几元钱。为何建材商品有这样的高的价差?用某些商家的说法就是,“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大家都是如此来买。”显然这就是行业的潜规则,**终受益的是这些“企业”,而消费者仍然拿不到实惠。
据市场调查,家装行业回扣比例高者达60%,行业普遍的潜规则是40%左右。试想一下,消费者要买到一片200元左右的瓷砖,家装公司暗中截流的回扣就达80元左右,甚至超过100元,远远超过商家或厂家卖出一片瓷砖的利润。越是家装公司或设计师活跃的市场、越是高档的产品,潜规则就越多,吃回扣的水就越深;而越是高端的品牌或产品,就越高不开家装渠道,这也是一些一线品牌和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在众多的建材企业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也不过是一些大企业。这些企业产品质量好,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但是价格不便宜。中小企业想要吸引消费者,不得不耍一些“手段”,久而久之,行业的潜规则也就不可避免。然而潜规则终将会有被识破的一天,企业自身却不能在产品上下功夫,终究会被市场淘汰。消费者呢?在选购建材产品时也要擦亮眼睛,别一不小心就被“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