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北京地暖行业激流勇进的数十载

互联网 10-09-06  阅读数:

  从普通百姓家中的“热炕”,到皇宫大院的地下热风道,在北京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这种古老的采暖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沐浴着世界新材料革命的春风,和着共和国现代化发展的节拍,以一个新的称谓——地面辐射供暖,在北京市场上一路激流勇进,让千千万万的北京市民即时享受着世界采暖技术所带来的舒适和温馨,谱写了一曲现代采暖的壮丽诗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50年代,一种有别于在北京散热器采暖的新型采暖方式——地暖辐射供暖,开始出现在位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华侨饭店、部分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受当时科技条件的制约,当时的地暖系统只能采用钢管或铜管作为加热盘管。1977年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的我国**间采用金属管道的地暖房在崇文饭店建成。在这间地暖房中,地暖系统所采用的管道就是钢管。采用钢管的地暖系统由于接口多、施工繁杂,钢管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现象,进而会使地暖系统出现渗水和漏水现象。因此,以钢管作为地暖用管道的地暖系统综合成本偏高而且寿命较短。如果地暖系统采用铜管,这虽然会使施工难度降低、安全性增强,并因此能延长地暖系统的使用寿命,但由于铜管的价格很高,因而采用铜管的地暖系统很难普及,只能在极个别的重点工程中应用,如人民大会堂西门厅。另外,由于当时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水平普遍较低,房屋需要承担的热负荷较大,只有使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才能确保辐射表面的温度。在铺设了这种在北京地暖系统的地面逗留时间较长时,人的脚部甚至腿部都会感到不适。上述因素决定了地暖在当时是很难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的。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塑料工业的发展,墙体和屋顶保温技术不断完善,各种密封性和保温性能较高的门窗相继出现,各种质优价廉的塑料管道相继问世,各种温度控制技术也日渐成熟。这为地暖的大面积普及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前后,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的住宅中地暖的应用率超过70%,河北、甘肃等省的住宅中地暖的应用率超过60%,北京和河南等省新的住宅中地暖的应用率超过20%。不难发现,科技的发展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了新型供暖方式所带来的舒适和温馨。

  星星之火渐燎原,正规施工伴“游击”

  以塑料管道为地暖管的现代地暖系统在北京市的大面积推广,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竣工的厚德福饭店(位于北京市南礼士路58号)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规划、设计和指导下率先在北京采用了现代地暖系统,自此拉开了现代地暖在北京市大面积铺装的序幕:1991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的炎黄艺术馆和1992年开业的北京凯宾斯基饭店都采用了地暖系统。1990年竣工的奥体中心英东游泳馆和1998年10月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的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也采用了地暖。在地暖大面积进入北京市地暖大型公共建筑初期,北京瑞迪新型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功不可没。为了推广地暖技术在北京的应用,该公司孤军奋战了将近10年时间。在这近10时间内,该公司培养了一大批地板采暖人才,成就了许多后来活跃在北京地暖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如“北京亚特伟达”公司和“北京华源”公司等。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