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传统五金产业期待转型升级
互联网 10-09-02 阅读数:
8月**后一天,大足县龙水镇平桥社区十一组,覃德连正无精打采地挞着谷子。这几天是农忙,工人请了假,他的菜刀作坊显得十分冷清。
不远处的“大足五金产业孵化园”,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卡车进进出出,工人们扛着货物搬上搬下。
同样的产业,不同的境遇,这正是大足传统“小五金”转型升级期的缩影。
曾经无比辉煌
25年前,覃德连待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作坊内,终日捣鼓着木风箱,每天锻造出四五十把菜刀。尽管辛苦,但每日能进账两块多,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现在,尽管作坊面积扩大到了440平方米,也“高薪”聘请了七八个工人,但一把刀只有1元的利润,且和过去相比,生意一天比一天清淡,有时上门推销竟被拒之门外。如今,他渐渐萌生去意。
在大足,和覃德连一样,眼下还有成百上千人面临着相似的抉择。
相伴大足石刻而生的大足“小五金”,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足“小五金”迎来了黄金时期,产量一度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那时,数千个家庭作坊,直接从业人员近10万人,“叮叮当当”的锻造声终日不绝于耳,车水马龙的场面甚是红火。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局面被打破了———无论是产量、产值抑或市场份额,大足“小五金”都相继被山东临沂、浙江永康等后起之秀超过,甚至连四川眉山、南海金沙也时刻威胁着其“江湖地位”。
资料显示,2007年至今,短短两三年间,大足“五金”小作坊消失了80%。曾经辉煌的大足“小五金”究竟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