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玻璃:玻璃里的利润分析
互联网 10-07-28 阅读数:
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玻璃是**不幸的行业之一。而2009年上半年,信义玻璃(0868。HK)创始人李贤义就遇到了这种不幸。当时,这家公司的玻璃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3。6%,纯利同比减少44%。但玻璃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一条产品线点火后不能停火,通常在使用10年后才会停火进行大修。单条生产线重新打火运转机器的成本动辄几千万。 需求波动只是玻璃行业的风险之一。这同时也是一个集中度极高的行业:作为全球**大的玻璃消费市场,目前国内玻璃行业前五名的集中度只有30%左右,而在全球玻璃消费量第二和第三大的欧洲和北美,这一数字分别高达92%和81%。 李贤义**初选择汽车玻璃维修市场作为突破口。与汽车OEM相比,这是一个竞争相对缓和的市场,但与福耀玻璃只给新车供应玻璃不同,作为后装玻璃供应商,信义玻璃需要同时为各种旧车型提供不同型号的产品,目前其供应的汽车玻璃品种达数万种。 “在汽车玻璃行业内,没有规模优势的公司生存都很困难。”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友情说。 如此多的产品型号,对于一个行业毛利只有30%的公司来说简直是一个噩梦。但这家公司似乎并没有被如此多的产品线拖入困境,反而将产品线从汽车玻璃逐渐扩大到了建筑玻璃、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等多个领域。 截至2009年12月31日,信义玻璃年收入达34亿,过去五个年度期间,信义玻璃的营业额和纯利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约为30。1%和31。3%,净利润率在上市公司中连续5年保持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均已上市)。现在信义玻璃已经成为全球**大的汽车替换玻璃(AGR)供应商,在全球有超过20%的市场份额。 超级产品线 李贤义**初经营一家汽车配件公司。当时国内汽车需要的玻璃配件基本上依靠进口,由于玻璃是易碎品,进口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玻璃的价钱也被炒了起来。 “在当时还没有生产汽车玻璃的企业,有一些只是小的代工厂。”李友情认为那是一个疯狂的时期―市场上需要大量的汽车玻璃,只要是能称之为玻璃的产品就能被用上。 市场的供不应求让这个行业迅速成长,大部分的玻璃厂商选择了OEM品牌代工,帮整车做玻璃配套安装。“当时只是刚刚起步,要维修的汽车很少,所以大家都往OEM上挤。”不过,对于从汽车零部件贸易转身的信义玻璃还是决定进入汽车的维修、替换市场。“这里的对手少些,未来空间也会大些。”李友情说。 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对企业前期产品开发投入资金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汽车车型很多,它需要不同类型的原件做支撑。这正是信义转行做售后汽车玻璃的重要优势,前期的零部件贸易经验,让他们能够适应多种车型需求。 但当时国内市场并不够大。1997年,美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6亿辆,而国内汽车保有量还不到1500万辆,对于信义玻璃来说,国外维修市场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当时我们的一个思就是外销市场可以促进国内市场,所以决定到北美先试试。”信义玻璃副总裁肖文范当时并不肯定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到了美国后却被市场震撼了―有2万余种车型,当时信义玻璃提供的车型不超过50种。 当时负责汽车玻璃销售的团队一共只有十几个人,“哪里有展会,哪里就有他们。”李友情说,除了参会,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抱着企业黄页打电话。由于信息渠道非常有限,只能从区域性的经销商开始谈,“**年只能谈成两三家有持续性采购意愿。”
因为来自国内的竞争对手并不多,中国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的优势让信义发展地很快,3年后便开始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并有选择地和当地经销商合作。在海外分公司中,信义招聘的总经理大部分来自本土。 >>
**重要的,信义玻璃通过国外业务实现了汽车玻璃产品品种的迅速积累―仅前风挡玻璃的品种就超过了5000种,汽车玻璃品种齐全且供货周期短成为信义玻璃的优势之一。 2005年汽车玻璃产品占信义主营业务收入的71。8%,60%的产品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汽车玻璃年产量1000万片。但汽车配件玻璃市场的成功并不足以支撑信义玻璃成为**的公司。 在玻璃行业,通过拓展多个行业应用以迅速做大企业规模,并平衡行业风险,已经是通行的做法。同福耀玻璃这样的竞争对手一样,信义玻璃此后陆续进入了建筑玻璃、光伏玻璃等领域。 而开拓新行业并非易事。直到1998年,信义的产品线延伸到建筑玻璃后,当时的客户还主要是散户,销售团队们开始按城市一个个的跑,以广州为中心,逐渐辐射到全国,一个城市的客户拜访完,再到另一个城市。这种积累一直到了2004年,开发隔热玻璃时,信义全国的销售网络才开始搭建起来。 如今信义拥有的生产线可以生产3万多个规格的汽车玻璃和各类建筑用加工玻璃。“一个采购多品种玻璃的客人,我们可以满足其98%的采购量。”李友情说。 但对于一个毛利只有30%左右的行业来说,如此众多的产品线很容易使信义玻璃逐渐陷入微利的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