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效应明显 工程机械企业齐聚江苏
新浪 10-07-13 阅读数:
地方政府扶持
先天的地理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枢纽是江苏做为中国工程机械生产大省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江苏地方政府对工程机械行业的扶持必不可少。以徐州为例,2010年春节过后,徐州经济开发区重点规划项目--淮海工程机械装备大市场全面启动建设,该市场主要包括整机、零部件销售以及租赁、物流等相关业务,建成后将成为淮海经济区辐射能力**强、**具规模的专业性工程机械大市场。试想,这么独具规模的专业性工程机械市场的成立,将对工程机械招商引资带来多大的诱惑力。或许不久的将来会建成以徐州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工程机械产业带,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对当地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力支持。
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同样明确规定了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将工程机械列为重点发展的目标之一。同时,还支持徐州发展重型汽车,支持徐州、常州、镇江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此外,十一五规划还规定要大力建设铁路,新建铁路约1000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200公里,新建、改扩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000公里,初步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新建的铁路、公路一方面加大了江苏省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快速便利的交通保障。
产业聚集效应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初的萌动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随着整个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会形成集群效应,聚集和辐射作用不可小觑。徐工集团在落户徐州,之后又建立起自己的子公司、合资公司,随着整机企业不断增加,对配套件的需求量也必然加大。一些配套件企业看见了商机,也纷纷落户徐州,就地提供整机企业所需的配套件产品。然后当配套件企业达成一定规模时,又会吸引很多的整机企业将厂投放在此,以便减少生产成本。像滚雪球一样,产业辐射效应越来越强大,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的时候,周边城市便响应这种需求,开始工程机械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如同徐州工程机械市场的成功,其周边地区常州、镇江、昆山也成了工程机械企业投资发展的沃土。这样的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和地区辐射作用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而正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良性发展,也令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日益壮大。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建立合资企业
以常州为例,**先在常州落户的是中国第二大工程机械企业集团--常林集团,其前身为原林业部常州林业机械厂,始建于1961年。1994年开始,常林先后与韩国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合资建立了“常州现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合资建立了“小松(常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自卸车等工程机械产品。2004年,常林又在马来西亚合资建立“常林(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将常林的工程机械产品生产、销售进一步向东南亚延伸。2002年,常林组建了常林工程机械集团,以常林公司为核心,以常林合资企业常州现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小松(常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国内**工程机械主机企业为骨干,目前包括近47家工程机械整机及配套件生产厂家,从业人员达到11000人,资产总计79.60亿元,以常林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已成为常州市的支柱产业,常州地区也已因此成为国内重要的六大工程机械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之一。从常林公司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当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会不断拓展自己的产业链,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不可避免。在常州,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合资企业诞生,并产生集群效应,大企业能带动、吸引其他企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