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机遇博弈 二、三线涂料市场势在必行
互联网 10-07-08 阅读数:
向来以“高端”为目标的涂料品牌 转战进入中低端市场,是否妥当?反对者主要是担心对于一线涂料品牌来说此举会损害其高端形象。他们也担心花大量人力物力,争得一部分中低端市场,却失去在高端市场的优势地位。但是大多数持赞同意见,智慧认为:一方面因为中国的涂料市场正在走向大众化,建筑涂料的消费者也将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适当的放低姿态,进军中低端为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对于许多一线的涂料品牌来说,强大的品牌形象、多年积累的技术都是一种优势。
在中低端市场,价格是消费者做购买决定时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下乡”,要想走进中低端涂料市场,那么定价不可太高。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在制定价格时,有三种主要考虑因素:一是成本,二是竞争者的价格和代用品的价格;三是顾客评估独特的产品特色。对已经取得高端市场一定优势的涂料品牌来说,显然这三方面都需要顾及,另外还要考虑到中低端的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价格是划分市场档次的一个**重要手段,开辟中低端涂料市场就要做到与中低档次的价位齐平,才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其实,细心的消费者可能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向来以中国涂料行业领导者的立邦涂料在2009年中就在“净味全效五合一”高调上市的同时,也相对低调的推出了该系列“三合一”、“二合一”的涂料产品。而这两个在立邦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的广告中鲜少亮相的涂料产品,就是以相对低廉得多的价格来攻占以农村为重点的低端市场,可谓是颇具匠心。再比如说一向以占领一线城市为目标的经典漆,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经济低迷时期,在广告里喊出了“经典漆,蓝盖的,138元!”的震撼价格,从而吸引的大量的消费者。这些案例也证明了有针对性的低端价格,并不会给高端的涂料品牌带来负面的影响,反而树立的亲民的形象。
由于价格只可维持中端,为了获得更高利润,涂料企业就要在保持差异化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许多外企在中国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低成本兼并,扩大代工,集中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具体来说,国内有很多中小企业其生产成本很低并有一定的产能,可以选择基础好的企业或收购或代工,投入一定资金改造,使其产品的质量能达到高端涂料的水准。至于对品牌的损害则不用担心,因为可以采用以新产品线来开拓低端市场的销售的方式,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立邦和经典漆。
转战低端涂料市场这不是中国涂料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不同程度地提高,低端的市场规模将式微,如果企业还固守低端的定位,其发展前景将越来越被挤压缩小。廉价涂料产品靠的是薄利多销,销量上升对盈利回馈不大,并且涂料不同于材米油盐等日用消费品,需要不断的购买和更新。同时在消费者在要求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低端产品时,涂料企业在附加值过低的情况下,要压缩价格,必然把压力转嫁给原材料和生产技术,这也决定其所选用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存在隐患和不足。面对“低端”市场所呈现的潜在消费力,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怎么平衡这个尺度?留给2010年期待复苏中国涂料业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低碳市场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