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出口订单“报复性”增长令企业不喜反忧
互联网 10-06-12 阅读数:
即便如此,春节之后流向珠三角、长三角和山东半岛三大五金制品制造基地的工人还是越来越少,而随着内陆二三线城市建设、生活水平、工资结构的提高,整个制造业对打工者吸引力都在不断降低。一场五金制品行业内部结构的深化调整已经不可避免。不少企业想到了一个相对简单直接的办法:产业转移、企业搬迁。然而目前五金行业相对集中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以及山东省部分城市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近30年时间发展,产业链条已十分完善,一些特色产业区域及特色产品,如温州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剃须刀,余姚、慈溪的塑料打火机,福建的拉链,勒流的滑轨铰链等等,在全球市场都享有很高**度。这些经过几十年积累才形成的产业区域优势,一旦贸然转移也要承担相当风险。
业内专家向记者分析说,**现有产业集群在交通、运输,特别是出口方面的天然优势,一旦转移内地将全部丧失。其次产业集群内部从原材料、加工、设备、包装等方面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现在一些大规模、高标准的**企业开始集中力量做大品牌、营销,把生产环节交给产业链上有能力的合作伙伴,也就是那些质量和产能都有保障的同行来为自己做OEM,内地要建设或复制如此完整的配套链条,目前还比较困难”。再者,各产业集群所在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比内陆地区要大,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大风大浪’,政府减免税费、甚至提供资金周转这样的支持非常关键”。这位专家还表示,“而且如果只是冲着降低人工而转移,随着内地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工人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会逐年提高,如果搬迁后用不到几年,就与沿海地区接近了,完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