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走入困局 “根子在国内”
互联网 10-06-10 阅读数:
中国的铁矿石谈判史,值得认真疏理一下。2004年度,是中国钢厂参与全球铁矿石定价谈判的“起点”。据宝钢人士回忆,宝钢从建厂开始,就完全采用进口矿石,较早融入了全球矿石贸易体系中,在中国矿石进口未火爆之前,宝钢的进口量占到国内矿石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这样一个地位,宝钢就成为中国钢厂矿价谈判的“一线”代表;中钢协作为行业的利益协调机构,在“后台”实施一系列的准备、组织和总体协调工作。这个基本谈判模式和总体构架,从中国矿石谈判史的开端就基本成型,至今未变。2004年度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首度全面参与全球矿价谈判,谈不上“大的发言权”,**是争取一个公平的谈判地位。
据相关人士说,当时**主要的目标就是避免三大矿参照现货价给中国“单独定价”。这表明,现货价从中国矿价谈判史的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其实质是中国钢铁业在本世纪初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时,先天存在制度缺失,未形成有序、统一的铁矿石市场平台,未在源头上消除矿价“双轨”、倒矿赢利的空间。这个“苦果”是我们自己种下的。
2005年度: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率先达成71.5%涨幅的**定价。在**价出台之初,宝钢曾发表公开看法,认为这一涨幅“超出了钢铁业能承受的范围,必将对全球钢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后来宝钢接受了这一定价。国内舆论认为这是“被迫追随”,引发了对中国钢厂“丧失话语权”的指责。但这一年,宝钢有一个“大的胜利”,就是代表亚洲钢厂坚决拒绝了澳矿巨头必和必拓提出的基于到岸优势的“额外加价”的要求,维护了传统的矿价机制。但从这一“胜利”中也充分反映出,基于到岸优势的“现货体系”正日益渗透到长协价格谈判中去,国际矿商对“现货利益的引诱”已在作出实质的试探。
2006年度:6月20日,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商必和必拓公司达成价格协议,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19%。这一涨幅与此前由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达成的“**价格涨幅”一致。这个结果在业内也被认为是“被迫追随”。因为在**价出台时,中国钢厂方面表示定价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情况”,认为不可接受,并且坚决要求与三大矿山公司继续进行谈判,尽**大可能与谈判对手就中国市场的未决问题进行探讨。但**终无果。这充分体现出,在铁矿石需求旺盛、长协矿与现货矿“价差”拉大的情况下,三大矿的垄断力量得以强势发挥。
2007年度:这一年度的谈判被称为“闪电战”,也是中国钢厂首度获得**定价权,成为中国钢厂迄今取得的“**大的谈判胜利成果”。在2006年底的12月21日晚间,宝钢集团宣布,宝钢与世界上**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2007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粉矿价格上涨9.5%。宝钢在谈判开始后的1个月左右时间内一举拿下**定价权。这个结果后来被实际证明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价格,全球钢厂都要感谢宝钢”。因为,在这一年度内,铁矿石现货价上涨了一倍以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价格“双轨”的矛盾更为突出了。
2008年度:2月18日晚间,全球**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正式宣布,它已与日本**大钢厂新日铁公司和韩国浦项公司确定了2008年度海运铁矿石涨幅为65%至71%的“**基准价”。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在22日确认了这一价格。但两大澳矿企业不认可此一涨幅。至6月底,宝钢宣布与澳矿达成价格协议,涨幅在79.88%至96.5%之间。这一年,巴西矿商实现了“质量加价”;澳矿终于实现了2005年度提出但未实现的“基于到岸优势的海运费加价”。这被视作年度长协矿基准定价机制出现的**明显“裂缝”,其根本原因还是现货市场对矿价上涨的强烈预期。
就在2008年度“近乎天价”的长协价出台没多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钢材市场出现“近乎休克”的需求突然中断现象,现货矿价大幅下跌。两相对比,国内舆论和不少钢厂就有了强烈的“被矿商忽悠和欺骗”的感觉,一些钢厂未执行与矿商的部分长协合同,转而从相对低价的现货市场采购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