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兴衰路 名扬海外国内罕见

互联网 10-06-04  阅读数:

  “克拉克瓷”的兴衰之路

    没有制瓷传统的漳州平和县为什么能够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外销瓷器生产基地?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等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时任地方军事长官的王阳明率部平定农民起义后,为安定地方,选留随军兵众,在各新建置的县治衙门充当杂役或管理庙宇等,与当地百姓共建平和。王阳明所部多来自江西,其中不乏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时值明代**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为造福百姓、获取厚利,这些主政知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组织民间生产烧制。从漳州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其胎釉有别于其他窑口,但其模印或刻划技法、构图与景德镇窑产品如出一辙,这也是其有时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

    以平和南胜、五寨窑址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民窑,地处九龙江支流上游,临溪依山而建,从平和花山溪顺流而下,可直达漳州月港。从南胜、五寨至月港,仅需一天航程。尤其是明正德以后,月港的海外贸易远远超过周边港口。明万历年间,月港的对外进出口发展到**高峰。而此时,漳州平和生产的瓷器也源源不断地从月港远销至世界各国。清朝初年,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败,“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外销声匿迹。

    名扬海外的瓷器为何国内罕见

    为什么“克拉克瓷”在国内罕见收藏呢?“克拉克瓷”均为薄胎,特点是折沿、开光、锦地纹,盘底多为简笔变形人物、动物、花鸟。器底多有粘沙、塌底现象。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总体不够精致。

    “克拉克瓷”瓷盘薄、易碎、不耐用。对于把瓷器作为主要日常器具使用的中国百姓来说不够实用,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销路。而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些瓷器更多被当做摆设,对于耐用程度则不计较。

    从目前发现的“克拉克瓷”上,我们能够看到郁金香、骑士、城堡等异域风格图案,由此可判断它们是针对国际市场生产的。这也是专家推测“克拉克瓷”在国内极为少见的原因之一。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