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 东阳人经济又一“鼎”
互联网 10-05-24 阅读数:
一进入东阳,仿佛进入了红木家具超级大卖场。大清翰林、江南宝典……一幅接一幅的红木家具广告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东阳拥有红木家具企业1000多家,去年产值达20多亿元。而2007年,东阳仅有160家红木家具企业,产值数千万元。短短几年间,红木家具业完成了飞跃式发展。
红木家具这个东阳的传统行业,在短短三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令人惊叹,个中缘由更值得探寻。
择业不如创业,东阳人“回归”了
在东阳红木家具市场“江南宝典”商铺里,傅旭东正在向客人介绍自家生产的红木家具。“我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待在市场与客户聊天,以便把握市场脉搏。”傅旭东说。
35岁的傅旭东曾从事木材销售10年。两年前,他回乡创办了江南宝典红木家具公司。“我几乎是被疯涨暴跌的红木市场和金融危机‘逼’回家的。我觉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红木家具又会成为消费、投资热点。”
红木市场曾有一场“生死战”。2006年至2007年,受炒家影响,红木价格疯涨,红酸枝每吨从2万元涨到8万元,小叶紫檀每吨从12万元涨到80万元。2007年底,情况又发生逆转;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木料价格更是一落千丈,到去年3月红酸枝又跌回到每吨2万多元。
红木市场的疯涨暴跌使国内许多红木家具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去年,我国红木家具行业两大主产地福建和广东,许多红木家具加工厂关门,一直在外地红木家具企业打工的东阳人同样面临选择。
“百工之乡”的东阳,有着成千上万的手艺人。上世纪80年代末就走出去的东阳手艺人,已在全国红木产业形成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据介绍,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国内红木家具主产区,中层管理人员和木工、油漆、雕花三个重要技术工种,东阳人占了较高的比例。
“在外打拼多年,我们这些一直为他人做嫁衣的东阳人想回家了。”逸品居红木家具厂老板马中强说,他是在这场危机影响下,**早一批选择回家创业的。
马中强原是油漆工,1988年南下广东中山打工,2007年还乡时已经是中山一家红木家具厂的厂长,年薪10万元。“我有技术,又有管理经验,现在家乡创业环境又这么好,何不回家搏一把呢?”
卖家具还卖文化,东阳人“变精”了
“我们卖的不是家具,是家具文化。从东阳红木家具中,可以看出‘中国木雕之乡’的深厚积淀。”这是大清翰林家具公司董事长吴腾飞的口头禅。无论是来自哪里的客人,他都会详细介绍中国家具文化,每件家具历史流传的脉络。
“这罗汉床,并不是床,而是主人待客的坐具。用‘床’而不是椅子招待客人,正好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热情好客……”5月14日,刚接待完一批义乌客人,吴腾飞又在给杭州客人介绍罗汉床的前世今生。
当一件普普通通的家具用上了红木,再运用东阳木雕工艺,又通过这么一番讲解,浑身透着一股文化味,价值也就水涨船高。几十万元直至上百万元的家具,在这里都是平常事。
吴腾飞毕业于广东美院,长年从事木雕、古典家具、古典装饰的设计工作。2007年,他停办了创办多年的古典中式装潢公司,全身心投入红木家具行业。
如果说吴腾飞是通过家居文化把红木家具做到极致,那么,“江南宝典”的傅旭东便是利用传统工艺把红木家具做得尽可能精致。
红木价格昂贵,做红木家具本身就是个细活。倘若缺乏应有的烘干设备,简化生产工艺,以铁钉、胶水代替榫头,日久就会产生裂缝甚至变形。
“我有三大法宝:木材的蒸煮工艺、榫铆结构和中国大漆处理工艺。”傅旭东说。在“江南宝典”的工厂里,有两个黑乎乎的大铁皮箱,就是蒸煮木头的“大锅”。红木要在里头用开水煮上十天十夜,然后放到烘干房里烘上20天,才能成为原材料。“有了这蒸煮工艺,红木永远都不会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