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搪瓷厂发展策略 除了瓷杯还能做什么
经济观察报 10-05-22 阅读数:
不过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依靠落后技术取得先机的情况总是好景不长。1998年金融危机来袭,再加上产业升级换代,耐用、轻便、廉价的塑料制品逐步取代搪瓷产品,一夜之间全国搪瓷协会1000多家会员企业迅速缩减为100多家,不少国内**的大企业纷纷倒闭。
而立发当时是为一线搪瓷企业提供配套颜料,同样陷入了窘境。由于货款无法收回,企业只好拿人家的搪瓷盆、口杯回来,在长沙高桥市场租门面,以三折、五折变现。
和所有创业家一样,当时成立公司时立发的董事长梁梦林意气风发,希望能够成为行业冠军,但没想到一次金融危机就让这个行业的薄弱环节原形毕露。梁梦林是个有专业背景、执着的人,金融危机发生后他出国取经发现,国外的搪瓷技术早就不满足于日常生活器皿的生产,而是发展出隔热、耐腐蚀的搪瓷技术。
2000年为了实现企业的转型,梁梦林“三顾茅庐”请来了国际50周年外国专家“友谊奖”、上海“玉兰奖”等多种奖项的获得者、韩国搪瓷协会会长郑秉文先生,迅速调整产品结构,转攻耐腐蚀、耐高温的金属基耐腐蚀一次涂搪釉。
接着,他们与韩国Bzi-Won公司签订了合资生产纳米微晶陶瓷项目的合同,由此公司拥有了世界**的科研生产技术,成立了纳米微晶陶瓷生产厂。
全新科研技术的应用,使得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厂当年出效益,订单源源不断,年产量两千余吨,远销东南亚各国,并实现了年销售额30%的递增。
2008年,当我们来到企业的时候,立发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20000吨瓷釉和1000吨无机高温颜料的生产能力的企业,并且拥有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科研队伍,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和技术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