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撞上土地门 佛山陶瓷去留彷徨
经济观察报 10-05-22 阅读数:
刘志弘表示,如果不是遭遇此次用地问题,按照原定计划,今年内将有从佛山转移过来的18家大型陶瓷企业投产,创造的产值将超过100个亿。
刘志弘表示,他们现在的工作一方面是按照国土部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做好相关整改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做好入驻园区陶瓷企业的解释安抚工作,同时希望,上级部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园区后续发展在用地方面的需求。
备受争议的 “陶瓷新政”
自2007年佛山掀起“陶瓷新政”开始,就已经给众多曾经独领风骚的佛山陶瓷企业划定了生死大限。
过去3年,“环保风暴”成为贯穿佛山产业界的一条主线,陶瓷、玻璃、印染、皮革、铝型材等行业成为“重灾区”,而陶瓷行业则是“重中之中”。
当地陶瓷界有分析人士将上述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出现的违法用地问题形容为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大的一次挫败,而失败后果的直接承受者则首推逾18家已经签约的佛山陶瓷企业。据了解因此给上述企业带来的损失达到数十亿元之多。
除此之外,舆论的焦点还直指刚刚离任的原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他是佛山历来**有争议的书记。
拥护者认为林元和是 “环保书记”,2006年10月,林元和上任伊始就提出“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多次强调“宁愿掉几百亿GDP,也要把环境搞上去”。即便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林元和也仍然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毫不松懈地对陶瓷企业限期关停、整治和转移。截至2009年底,被关停的“双高”企业达5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产能落后的陶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