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石油之鉴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 10-05-20 阅读数:
石油石化行业当从铁矿石谈判惨败的教训中汲取教训。一是中国的进口原油管制绝不能放开。二是石油石化行业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三是石油石化行业要树立大局意识,握成一个拳头对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不久前说的一席话,几乎冰冻了国人对于今年铁矿石谈判的所有期待。
4月28日,罗冰生在信息发布会上说:“钢铁生产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以和三大矿山自行商议铁矿石的进购。”
此言一出,四座哗然。罗氏的此番表态,标志着今年的铁矿石谈判已经走到了破裂的边缘。虽然罗会长一再强调,中国钢铁业从未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中止长期协议的谈判,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摆摆姿态争点面子。
从天上到地下,这一“无言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众所周知,自2003年宝钢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定价谈判至今,铁矿石价格几乎是逢谈必涨。有专家称,过去6年中国的钢铁商和铁矿石消费者,因为谈判后的铁矿石定价太高,损失高达7000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宝钢再也不好意思继续充老大,2009年中钢协踌躇满志取而代之。当年虽然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定价模式”,但2010年就遭此完败,委实令人扼腕。
不要埋怨三大矿石供应商趁火打劫,不要埋怨FMG公司关键时刻反水,这就是市场,不相信眼泪、不相信誓言、不相信行政力量的市场。国内钢铁企业当前需要的不是情绪性的怒骂和发泄,而是理性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年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自身毫无还手之力的深层次原因。
这一找,原因还真找出不少,将其与石油石化行业比较,会发现,二者当前的状况相类无二,钢铁行业的诸多教训足以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的镜鉴。因为,二者当前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原材料,国内刚性需求极高;二者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二者中国均在价格上受制于人,都在为定价话语权而战。
钢铁行业带给石油石化行业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当前的条件之下,中国的进口原油管制绝不能放开。近几年国内的地炼和民营炼厂纷纷鼓噪,要求取消进口原油紧箍咒,但铁矿石谈判的惨败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那就是放开管制,中国的原油进口势必重蹈铁矿石进口的覆辙,多头出击、无序竞争的局面会重演,争夺原油定价话语权的努力也会被迟滞乃至化为泡影。
启示之二,就是石油石化行业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作为世界**大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却在定价方面只能跟随日韩钢企与三大供应商达成的价格走。如此高的价格,为什么日韩钢企就能接受下来?细究之下可以发现,在三家矿企的股本构成和内部结构中,都有日韩钢企的影子。这样一来,堤内损失堤外补,自然消解了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像中国钢企,利益是净的,损失也是净的。
所以,要对三大供应商扩大影响力,必须加大境外的开矿力度,增加权益矿比重。目前,中国能控制的境外铁矿石资源只占进口总量的9%,与石油石化行业已形成“海外大庆”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二者均面临卖家的高度警惕,“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等活动的难度和阻力越来越大。比如,力拓宁肯支付巨额赔偿,也不愿接受中铝收购,美国动用国会的力量阻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但越是这样,越反衬出“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石油石化行业只有百折不挠地走出去,才能不断加大中国石油(601857)安全的保障系数。
启示之三,那就是石油石化行业要树立大局意识,握成一个拳头对外。为什么铁矿石谈判让三大供应商屡屡得手,原因之一就是国内拥有进口权的钢企人心不齐,只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算,结果被人各个击破,**后形成双输乃至多输的局面。目前,石油石化企业在海外也有类似状况。这方面,日本石油公司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对外并购时,参与竞标的日本所有公司的底价都一样,共进共退,结果往往获得不错的结果。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许当笔者的这一番担忧成为杞人忧天时,中国的海外资源并购也就走向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