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市场活跃 透视乌海藏石热现象
乌海日报 10-04-26 阅读数:
这**是个奇迹!短短十余年,奇石收藏热如星火燎原般席卷乌海,参与人数之多,藏品之丰富,市场之活跃,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乌海说起奇石,可谓妇孺皆知。在这座城市中,上至名流下至草民,时不时都会说出:戈壁石、灵壁石、玛瑙石、树化石、黄河石、草花石、菊花石等等。人们满目所见也是千姿百态的奇石:在众多人的家里、办公室里都摆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奇石,在街头、广场、公园林立着造型各异的观赏石,“石林”形成的景观随处可见。在公园南门附近有30余家经营奇石的奇石一条街;影剧院北面,每周六有阿盟石商摆的地摊市场;连续几年的“中国观赏石?乌海博览会”,五湖四海的石商带来的百媚千红,风情万种的奇石,更是将乌海打扮成了奇石的世界……
那么,乌海有多少人玩石?一说有爱好者万余人,一说藏家千余人。是否准确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已走进乌海人的生活,石与乌海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乌海人爱石藏石赏石风潮如火如荼。
我市**学者尹君先生说:“书法城建设和群众性藏石赏石活动的开展,是颇具地方特点的乌海文化的两个亮点。”
中国**赏石家、《中华奇石》杂志主编陈西先生称赞:“乌海奇石市场如此活跃,乌海石友的奇石藏品品位之高,都是出乎预料的。乌海石友的戈壁石收藏应是全国**好的。”
毫无疑问,乌海的藏石赏石活动已入佳境,参与人数之多,藏品之丰富,市场之活跃,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那么,乌海群众性收藏奇石活动起于何年呢?为何藏石赏石风潮如此之盛呢?
好吧,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乌海人奇石收藏的发展之路吧。
一、十余年,奇石收藏热如星火燎原般席卷乌海,其发展之迅速、普及之广泛令人惊叹,群众性藏石赏石活动已成为乌海又一文化亮点。
石,乃天地造化,有性,有灵,有缘,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乌海人显然与石有缘,早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与大山之间,生活、繁衍,并创造了一幅幅绮丽怪异、难解莫测的桌子山岩画。也许,正是这种血脉相连的缘故,乌海人一接触奇石,便被奇石弄得神魂颠倒,纷纷从全国各地收集、采购、贩运回大量的奇石,短期内汇集了全国各地奇石之精品。
乌海的藏石赏石活动兴起于1996年,时任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的郝孝礼,受外地奇石收藏热的影响,喜欢上了奇石。郝孝礼回忆说,听几位从阿盟回来的朋友说,戈壁滩有奇石,他便动了心思。当年4月,他从老石旦煤矿借了一辆车,与信卫国、张胤洲去了阿左旗恩格乌素大队,他们立刻被裸露在戈壁摊上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奇石,深深吸引住了。这一次,他们捡了几十块石头。此后,他们又数次入戈壁滩。
这几次捡石头的经历,使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产生了办奇石展览的念头。
1997年6月,郝孝礼和张胤洲行程数千里,到兰州、安徽、上海等地考察奇石市场并选购了以灵璧石为主的大量奇石。
1997年秋,郝孝礼用原群艺馆楼下的临街“门脸房”和后院地下室作为展室,举办了乌海首次奇石根雕展,两个厅内共展出百余块奇石。从此,他们四处出击,遍访名石,全国各地的奇石纷纷来到乌海:安徽的灵璧石、兰州的黄河石、洛阳的牡丹石、山东的五彩石、广西的红芙蓉石、江苏的硼石……郝孝礼说,那一时期,他们投入数万元,收集到几百块奇石。
1999年4月,他们建起了乌海奇石博物馆。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许多人爱上了奇石,他们之中有公务员、教师、企业家、公安民警、驻市官兵等等。这些玩石爱好者们,每每三五成行,在本地或去阿盟采集奇石。在这不断的寻找拾捡中,他们对奇石文化日渐加深,同时也涌现出尹君、图布信、张宝桥、崔向东、甄晓光等一批奇石收藏家,这些人不仅藏品多,还具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
伴随着藏石赏石活动的发展,奇石市场也应运而生。
2003年,原花鸟市场(现为新锐商厦)有了奇石销售店铺。2006年,搬迁到人民公园南门,形成了销售奇石的一条街。
2004年,许多阿盟石商每逢星期六便在市影剧院北侧摆摊,形成了假日市场。
2007年8月,乌海举办了“中国观赏石――乌海博览会”,来自青海、山东、湖北、新疆等16个省市的近200家石商参展,几乎汇集了我国南北的各种奇石。展销期间,人头攒动,购销两旺。据不定全统计,奇石销售额达500万元左右。
2009年,乌海又举办了“中国观赏石?乌海博览会暨巴林石精品展”,吸引了更多的石商参展,创下销售额高达1000余万元的记录……
仅仅十余年,乌海的奇石收藏从无到有,其发展之迅速、普及之广泛令人惊叹,群众性藏石赏石活动已成为乌海又一文化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