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钢结构:机施人完成“不可能任务”
劳动报 10-04-13 阅读数:
中国馆高近70米、屋顶边长138米、上大下小悬挑33米、钢结构11848吨、地区馆钢结构10111吨,构件总数9673件、需用焊条100吨―――打造这样一顶由钢铁铸成的“东方之冠”,机施公司在接手这一工程时,被告知只有100天的施工期限,而在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如此的工作量!
机施公司项目经理郑立忠明白,要将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构图、数据变成现实中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钢结构吊装时的时间安排是关键。“10万平方米场地上同时施工的8台重型塔吊和诸多施工机械不能发生碰撞;上游钢材采购、构件制作不能与施工进程脱节……这些一样都不能脱节”郑立忠说。
看到郑立忠安排的时间表,也许外人就不会为如何赶上进度而捏忧了。在中国馆吊装现场,8台重型塔吊24小时工作、三班工作人员轮流施工,每天早上6点半郑立忠必定会出现在工地,把现场220多名作业人员和10多台大型施工机械安排得井井有条。
郑立忠每天都在算,还有400吨,还有300吨……到了2008年11月,完成吊装8000吨,其中一天甚至创造了吊装705吨的单日产量纪录!直到11月,郑立忠心中的“底”才终于从士气变成了现实。去年5月,郑立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馆钢结构项目部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殊荣。
安装:实现世博安装“四个**”2009年整个春节,安装公司中国馆项目部没有休假。因为他们接到了**新的任务,3月底之前,中国馆项目机电安装的心脏地带―――国家馆地下二层,所有的大件设备必须就位。
国家馆地下二层,集中了所有机电设备的机房。但从订货开始,设备到场的时间就显得十分不确定,有的甚至一等就是十几天。设备工程师吴亚铁那几天嗓子都急哑了,他负责中国馆所有的设备安装。吴亚铁的身体并不好,在四个月里,他接受了两次肠道手术。手术后没几天,他就来到施工**线,忙碌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他每天巡视在设备安装现场。他说:“我身体不大好,中国馆也许是我能做的**后一个项目,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王公伟是一名有着十几年电气安装经验的工程师,为了确保中国馆受电成功,他带着自己的徒弟,一天两次辗转各个机房,对整个系统进行了七次亮灯调试。每次调试都是在夜间进行的,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工作,他常常在所有人都走了之后还蹲点现场。第二天清晨,当人们推开办公室门,看到的是三个椅子搭成的临时“床”,而王公伟在这个“床”上度过了许多个不眠夜。
在世博中国馆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经理顾俊辉的统筹安排下,中国馆机电安装项目实现了世博安装工程中的“四个**”:**个送电、**个送冷、**个送水、**个送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