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锉刀雕出时代变迁

长沙晚报 10-04-12  阅读数:

  邹桂文很忙,请他做木雕工艺的人络绎不绝。作为民间木雕的老艺人,锉刀就是他表达思想的工具,他可以把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各色人物、特色风景,雕刻到各式各样的木头床、椅子、杯子、牌匾上。他从艺40多年,雕刻了几千件作品,几乎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现在,邹桂文的手工木雕技艺被纳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这种民间技艺正在慢慢消逝,更多的人习惯用流水线上生产下来的东西,我积累多年的传统技艺希望有人能传承下去。”昨日面对记者采访时,邹桂文如此感慨。

  木雕作品记录社会变迁

  “我从小就爱好文艺,吹拉弹唱、画画、书法样样都能来一手。”记者走进工作室时看到,里面摆满了各种造型的木雕作品,有八仙过海牌匾,有虎踞龙盘的木雕杯子等,雕刻流畅,神形俱佳。已经64岁的邹桂文仍然坚持每天“刀耕不辍”。

  邹桂文出生在株洲县朱亭镇黄龙村,18岁时为了掌握一门谋生手艺,爱好画画的他开始学习木雕技艺,其师傅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雕花木匠。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手艺,他到处拜师学艺,搜罗民间传说充实雕刻题材。就这样,一年多时间里,邹桂文就掌握了浮雕、高浮雕、镂雕和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

  “我做了40多年雕刻,雕刻的内容总是和时代相结合,没有两件是一模一样的。”邹桂文介绍,除了中国传统故事,“文化大革命”的样板戏,改革开放后的高楼林立等,他用锉刀一一记录下来,把变化凝固在木头中。

  涉足泥塑陶瓷开阔眼界

  70年代末期,株洲一家瓷器厂因缺少能单独创作的泥塑陶瓷工艺师,濒临倒闭。当时就有人向该厂负责人推荐邹桂文。长期的乡间行艺,使邹桂文对人物、景物等构图、塑形了如指掌。不出一个星期,他就拿出了自己设计的泥塑陶瓷样品。瓷器厂负责人看着这些颇有新意的作品喜出望外,紧握着他的手说:“一个陶瓷学校要花8年时间才能培训出一个泥塑陶瓷工艺师,一个木匠一个星期就搞出来了,真是不简单。”后来邹桂文的泥塑陶瓷工艺作品《龙凤帽筒》在株洲市举办的“白老技艺能工巧匠作品展”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后,邹桂文被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泥塑陶瓷厂参观学习,“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收获,我看到了很多专家、大师作品,大开眼界”,他发现了更多的木雕题材。

  希望年轻人传承传统技艺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邹桂文没有再搞泥塑陶瓷了,而是回到老家重操旧业做木雕。

  “这是我**近雕刻的一张木质三人座沙发,从选材到雕刻到完成,耗费了5个月时间。”记者看到这张沙发上雕刻了6条形态各异的龙,脚蹬祥云,口戏龙珠,中间部分是三个神态各异的神话人物,沙发上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精心布局和设计。

  现在邹桂文的木雕技艺被纳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不断有年轻人找邹桂文学艺,但他要求比较严格,“我不希望这项技艺仅成为人的谋生工具,而是要求徒弟对传统艺术有所追求,我才愿意倾囊相授。”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