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文人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
陶瓷绿洲 10-03-31 阅读数:
“浅绛”本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冷色彩渲染而成的山水画。国画中的“绛”即赭红色,又染以浅色,故名“浅绛”。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或“浅绛彩”,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彩绘瓷器。它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画纹饰后,再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色彩,经低温烧制而成,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不过,浅绛彩瓷画的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花鸟、禽兽等等。
这种瓷器上的浅绛彩瓷画,属于瓷器上的文人画,尤其是那些浅绛写意山水画,别有一种意境,气韵不凡,开辟了一条瓷器上绘画的新路子。由于浅绛彩瓷画的诞生,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在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拓展了空间,它在中国的瓷画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时间大约为70年左右。
浅绛彩瓷画与文人画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与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相融,作者一般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题材有山水、花鸟、古木、竹石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浅淡色彩写意为多。代表画家有唐代王维、元代倪云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他们的画作充满诗情画意,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晚清、民国初年,景德镇的浅绛彩瓷画家为显示自己非凡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趣味,将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这一形式移植到瓷器上,直接以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写富有诗意的画图。瓷画气韵生动,刻画传神,用笔用墨设色精妙,富有层次感。他们的画作或以宋元以来的纸绢绘画为粉本,或拟“四王”、“扬州八怪”等的笔意,或拟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等海上画派的风格,并开创了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月与作者署名的先河,有的还在落款处绘有印章。瓷画的大师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人,既是浅绛彩瓷画的先躯者,又是当时的代表性画家。名家尚有:王凤池、汪藩、周子善、俞子明、任焕章、余焕文、蒋玉卿、汪章、马庆云、敖少泉、李瑞山、方家珍、颜筱云、潘植南、周筱松、汪照藜、徐善琴、高心田、汪友棠、许达生、黄铭光、高恒生、仙槎等。
这类浅绛彩瓷画创一代新风,摆脱了传统粉彩的“匠气”,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浅绛彩瓷画的题材
浅绛彩瓷画的题材摆脱了以往瓷画匠人以版画、年画为范本的单一画法,采用宋元明清及同时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为摹本进行彩绘,打破了官窑的清规戒律,开拓创新,已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鱼虫及清供博古等各类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