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钢结构企业盼“长大”
大众日报 10-03-31 阅读数:
据中国钢铁结构协会统计,2008 年,胶州市钢结构企业实际用钢量已经达到105万吨,占全国用钢量4.7%。 在中国,胶州已经形成继上海、杭州之后,全国第三大钢结构产业集群。但是,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后,胶州钢结构企业却鲜有“顶天立地”的“大块头”。经济危机的余波中,胶州钢铁业亟需“长大”。
“铁匠铺”敲打出“大铁塔”
据统计,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胶州的钢结构企业已发展到213家,年产值近200亿元。
如此规模,并不是一朝一夕发展起来的。胶州钢结构企业的发展,要从上世纪 80 年代说起。1982年,胶州市胶莱镇后韩村村民韩克荣在承包集体铁匠铺的基础上开办了东方铁塔公司,在市场成长初期,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东方铁塔逐渐打响了名号,“个头”也是越长越高。1996年,东方铁塔成立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正在积极运作上市。
“东方铁塔起步阶段,得益于当时中国钢结构行业市场尚未开发、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作为同行,山东杭萧钢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立新如此观察。他分析,在市场起步时,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在市场总量急剧扩张时,后进企业已经跟不上先入者的步伐,胶州钢结构企业就此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
据中国钢铁结构协会统计,2008 年,胶州市钢结构企业实际用钢量已经达到105万吨,占全国用钢量4.7%。
大产业缺乏“大块头”
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和市场瓜分后,胶州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开始提速。
目前,东方铁塔的钢结构材料已经用于北京奥运会鸟巢以及水立方等体育场馆的建设,并成为全国**大的广播电视塔生产厂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武晓集团生产的圆管塔、角钢塔占据国内近1/5的市场,跻身全国三甲;平城钢结构公司的移动通讯塔省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省内行业**。
在国际市场,胶州钢结构行业也开始攻城略地,据东方铁塔副总经理孙红凤介绍,其业务已经做到了印度,承担印度某电站机组主厂房的钢结构制造任务,设计重量7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