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品类”与“地板品牌”哪个重要?
互联网 10-03-22 阅读数:
近一段时间,中国营销界开始“热闹”起来了,品类战略、产业链、品牌战略争论得不可开交。百家争鸣也未必不是好处嘛。但很遗憾,大家各抒己见,都是自己的理论好,别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这就不像讨论了,竭力要显示一家之言的正确和代表未来“营销方向”,这就不好了嘛。
实践证明,没有哪一种理论是永远先进的,也没有什么是永远正确的,或者哪一种是过时的,错误的,要看前提条件、站在的角度,也要看针对的行业特性??????
笔者自认为在“营销专业”上下了功夫,多年来也“美其名”在企业或为企业的营销而努力工作,也曾系统的学习了传统的营销理论,包括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莱恩?凯勒的《战略品牌管理》,特劳特,里斯的《定位》、《新定位》等等国外名著,甚至是奥格威式的的“广告形象论”。虽然没什么建树,但毕竟身处其中,谈谈感想总可以的吧。本文不针对任何公司和个人,仅仅是交流,算不上“学术”,欢迎拍砖,批评,但谢绝诸如:“垃圾”、“你就是个SB”等等的人身攻击,谢谢。
笔者并不反对和排斥定位和品类战略,因为这个理论确实给我们营销观念有很大的启发,很多企业营销人士和品牌策划、咨询公司都在使用,笔者也相信这套理论的严密和科学,但一套理论的诞生**不是要完全取代另外的理论,其一,任何的理论,特别是营销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和其他科学分支;其二,一种理论总有局限性,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其三,定位也好,品类战略也好,都是营销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说,大家都是有道理的,不管品牌、品类还是郎咸平的产业链理论。但除了定位,除了品类战略还有什么呢?组织、管理等等一系列都是要做的。
西方对消费心理研究很系统,很多营销专注都有涉及。如:《购买的真相》,《顾客为什么购买》等等,都从消费的心理进行了剖析。《顾客为什么购买》,作者帕科?昂德希尔,消费行为学家,是一家研究公司的CEO,其客户包括麦当劳、星巴克、雅诗兰黛、花旗银行等诸多**公司。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购物中心、杂货店跟踪观察购物者,分析购买行为与消费心理的搏奕关系,花费20年时间深入研究消费者和销售环境的互动,凭借着自己福尔摩斯般的精确推理,为读者描绘了商人、市场营销人员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由此看来,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对营销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诞生了基于“消费者心智”的定位理论。但反过来,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看法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购买的决定也是一样,是基于什么因素?是品牌、品类、促销,抑或是综合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品牌、品类只是一种强化购买的方式之一,让其快速做出选择。但真正的购买过程是受到很多具体因素影响的。如:卖场促销、人员推销、、陈列展示等等。如果仅仅是品牌或品类,大品牌早就把所有小品牌打垮了,小品牌、小企业或者没有品牌的企业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定位理论”要超越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包含了定位,而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也不仅仅是4P或6P,12版和13版已经是和莱恩?凯勒合著,包含了系统的品牌理论。如果提出一个战略观念就要取代科特勒的营销学,我想是一种“浮躁”的表现,不客气的说:是一种炒作。
打造一个定位,就能畅行无阻?不想再分析什么系统和流程了,讲多了也觉得无聊。大家经常说王老吉的案例,说是定位的成功,在“总结”出来这个经典的案例之前,王老吉已经畅销大部分省份了。就算是定位的成功,接下来还得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人员促销、建立销售组织,进行销售渠道、终端的管理,所以说定位“超越”了科特勒营销理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说郎咸平先生的6+1理论是基于产业链的,所涵盖的对象大部分是制造业,如果这方面也要用定位理论要套,那也就泛泛而谈,将定位变成“跑位”,跳出了定位的本源了。
郎咸平先生可能并不是要否定品牌战略论,站在制造业的中国目前现实状态提出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从制造转变为设计和其他环节,以把握不同行业的本质,摆脱代工的现状。
如东莞制造业的现状,大家都心知肚明,每一个工厂都可以用定位来塑造自身品牌了,都可以打造消费者心智中的新品类吗?显然不可能做到的,而郎咸平只是指出了**有可能改观的产业链整合,相比每个工厂建立强大的品牌更加有效,更加把握他说的“行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