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瓷器 宋代村落遗址“宝藏”
互联网 10-03-17 阅读数:
据考古人员介绍,此次发掘共发现和清理宋代房屋10座、水井2口、灰坑5个以及与房屋配套的排水设施遗迹、明清时期墓葬6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000多件。遗址内有大量的倒塌建筑堆积,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铺地红砖以及破损的陶瓷器,瓷器品种有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酱釉瓷、三彩瓷等,主要有同安汀溪窑的青瓷碗、盏,建窑的黑釉瓷碗,宋三彩瓷烛台,浙江龙泉窑的青瓷瓶、双耳瓶等;陶器有瓮、罐、碗、盘等器型。此外还出土铜镜、簪、铁制农具、网坠、海蚌壳、海螺壳等以及开元通宝、元丰通宝、绍圣元宝铜钱等。
而其中10座宋代房屋代表着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房间地面铺灰砖。而晚期代表,前部虽局部受到破坏,但院落布局仍十分清晰,保存有房址、天井、水井和排水设施。建筑程序是先挖竖坑到含水层后即用红砖从井底层层砌筑井壁,直至井口,井的下部用砖砌成“人”字形结构的井壁,使井壁四周布满空隙,有利于地下水渗入井内;而在井的上部,则用红砖错缝叠砌井壁,井圈外还充填灰黑色胶泥,以防止上部雨水等渗入井内,保证井水的清净。面阔3间,进深2间,大厅地面和门前廊道均铺红色方砖。在顶(前)厅后部地面上出土青瓷香炉、宋三彩瓷烛台等,说明这里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其布局和功能与闽南民居建筑“三间张榉头止”的布局完全一样,即前为顶厅,后为后轩,左右两侧前为大房、后为后房,顶厅后部为祭祖的地方,左右房间用于居住。
闽南民居的早期样式
据考古人员介绍,曾山遗址地处曾山的南坡,背山面海且向阳,便于耕种和捕捞,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出土的铁制犁铧形体较大,说明当时农耕技术也比较先进;出土大量的海蚌、贝、螺等,而且发现数量较多,形体之大今天已难以见到;不同质地、形制不一的陶网坠,说明当时农业和渔业都相当发达。“这使我们对宋代沿海地区的人们特别是闽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更多了解,特别是确认了沿海岛屿当时也有较发达的农业,说明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广泛性。”
考古人员说,发现的瓷器大多制作精美,质量相当好,既反映当时瓷器产品在全国各地流通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