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低价发财路 3招识破窗帘里的猫腻
互联网 10-02-01 阅读数:
识破伎俩
1、窗帘作诱饵
从事装修行业13年的装修公司陈志经理告诉记者,正规的做法,应该是买“主料”送“辅料”,“主料”包含“辅料”的价格,但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陈经理说,市民一般选购窗帘时,大多只会注意窗帘本身的价格以及颜色、面料等,没人会注意这些“辅料。”而卖布艺的则抓住消费者这一心态,先降低面料价,然后在“辅料”上赚回来的。
如果有顾客提出疑义,觉得“辅料”太贵,垂线、魔术贴不加了。这也不影响老板的收入,后面陷阱还很多,顾客很可能还会掉进去。
2、“褶皱”多算布料
“方法也很简单。”陈志说,如果你是2.4米宽的窗帘,老板这时就会“忽悠”你买6米的布料。他们会告诉你:“布料挂上去是有褶皱的,2.4米的窗加一半的褶皱,面料不够不说,还非常难看。”
其实2.4米的窗,即使褶皱4米也就够了,你多买的布料,老板大都会扣下1米半米。加工窗帘需要一段时间,没有顾客会守在裁缝旁边,也很少有顾客还会丈量做好的窗帘,因为老板清楚地知道扣下1米的布料,并不影响窗帘的效果,老板会掌握好度的。
3、国产充进口窗帘
“前面两种情况,也就是扣扣布,加加辅料,这两种顾客稍微有点常识,也就不会上当。”陈志说,如果商家在布料上就做手脚,顾客即使炼就了火眼金睛,恐怕也是难辨真伪的。
布料市场,十几元1米的窗帘俨然已是商家眼中的“低档产品”,这种货很多商家还都不做,“花头”太少。陈志告诉记者,二三百元1米的“欧美”货,才是赚钱之道。
目前,上海市场上许多窗帘都是上海本地以及浙江、广东过来的,以国产冒充进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市民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先问清这些“辅料”的窗帘价格,以免掉入“主料”的低价窗帘陷阱。消保委提醒市民,买窗帘**是要去正规店。其次,拿到窗帘的成品时,不妨拿把尺子验验长度有没有“缩水”。第三,要看窗帘是否真是进口的,消费者可以看商家是否有海关的进口单证以及相关的产品代理证书。如果两者都没有,那么假冒的可能性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