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改造工程陡遇“石头门”
时代周报 10-01-28 阅读数:
据广州本地媒体测算,这一决定可节省费用约5175万元。
正当人们为此叫好,以为心中石头可以落地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在广州市建委提出“不坏不换”后,广州各区的道路花岗岩更换工程应声而止,然而部分施工方却无所适从—他们之前采购来的花岗岩走水路从福建、海南、湛江等地运送过来,且已经交付货款,没法退给厂家。许多还未投入使用的路沿石和花基石被堆在了路边,外省买来的花岗岩上岸后就只能堆在水运码头边。这些没了去处的石头该怎么安置?
广州市政建设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施工单位购买的剩余石材可以用于新修道路上,通过政府的协调,让负责新建道路的工程队把这些石料买过去,转到新道上。
但这个办法并不为施工方所接受。“这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同样一种花岗岩,都是根据我们所负责路段去切割好的,规格不同很难再拿去另外一条道路使用。”一位施工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很无奈。当问及其随后打算时,他认为“只能看看有关方面接下来是否有什么政策补偿了”。
苏彦鸿称,施工单位因为紧急叫停而没有使用完的花岗岩,政府将支付这笔费用。但若石材厂家与工程队已签订购买合同,后者违约后的损失由谁来承担,还没有**后定论。
而叫停花岗岩更换或可省下来的5000多万元,随时可能补到因为弃用辉绿岩改用玄武岩而增加的主干道大中修工程的施工成本里——苏彦鸿在接受采访时称,具体的材料价格标准将按照每季度有关权威部门所公布的标准来计算,假如真的超过原有招标价成本的10%以上,业主将按照有关规定及合同所列明条款给予施工方补偿。
决策失误本可避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连掀起的“石头门”让市民纳闷:选用或弃用哪种石材是否过于随意草率?有关工程的决策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经人大讨论吗?
在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看来,问题不在于两块“石头”,也不在于从北京或上海照搬来的经验,关键是相关部门作决策时心里没有装着百姓。
“你花钱大手大脚,这儿花5000万,那儿花7000万都不在乎。我们当然要计较你乱花钱这个事。”孟浩这样解释了广州市民的“斤斤计较”。
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则直指,“花岗岩事件”暴露出政府决策过程中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按照程序,所有亚运改造项目在立项之后,会由市政部门组织各设计单位作出改造方案,经专家评审后,才能作出**终的行政决策。这一过程,民众无法参与。
而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提供的众多可供反馈民意的渠道,却并非完全畅通有效。“口罩男”即称:连续15次向市领导热线打电话却一直占线,给人大、政协去信也毫无结果。 “石头门”不是**次。随着亚运改造工程的推进,公众对工程质量、施工速度、是否太过浪费等的质疑一路相随。
在建设六马路一栋住房楼外面,时代周报记者看到一条横幅:“非工作人员严禁攀爬棚架,一经发现扭送公安机关严惩。”而附近书报亭的老板向记者抱怨,“穿衣戴帽”工程遗留下的脚手架,有好几次成了小偷的“直达电梯”。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在1月19日的亚运工作协调会上也怒斥部分施工单位“尽是给政府抹黑”,指出,现在承接亚运整治工程的都是诚信综合排名表上几百名后的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和足够的人力,形成目前“毛病多多”的情况。
为何排名靠后的企业反而能取得工程承接资格?难免让人联想到利益黑洞。
1月14日的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上,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警告,在亚运会中出现腐败行为是**不能允许的,“不能把亚运工程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
就在施工方投诉质疑项目有利益黑洞的同一天,21日,亚组委监察审计部部长张伟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亚运工程监督体系运转顺利,至今未发现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仍需要保持“廉洁亚运”、“节俭亚运”和“阳光亚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