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灯“省电不省钱” 质量黑榜一览表
互联网 09-12-07 阅读数:
节能灯“省电不省钱”,并存在安全隐患。根据广东省工商局26日发布的质量抽检结果,六成节能灯抽查不合格。
此次抽查了49批次节能灯,30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61.2%,主要不合格项目是:谐波、标记、灯功率、功率因数、颜色特性、初始光效/光通量、机械强度、互换性、耐热性、预防触电等。节能灯谐波不合格成为合格率低的重要原因,21批次该项目不合格。谐波含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元器件匹配不合理,生产设计出现问题。电流谐波含量过大,将会对电网产生较大干扰,严重影响其他电器的使用性能,甚至会导致电网电流过高,从而引起电线短路引发火灾。
颜色特性不合格也成为节能灯的一个“死穴”。颜色特性,是反应节能灯光参数的重要指标。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生产厂家使用的三基色荧光粉纯度,加工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由于生产中采用较差的荧光粉,加工工艺又不一致,致使节能灯很难达到一些营业性照明的要求,特别在一些大量使用节能灯的场合,由于它的显色指数低,色温的一致性又差,从而影响整体视觉效果。还有就是色品容差不合格,色品容差是指节能灯输出光的颜色与产品标注的发光颜色之间的差别。色容差大,说明产品的实际发光颜色与明示的发光颜色不相符。显色指数是指当节能灯照射物体时,物体颜色的失真程度。显色指数越高,照射物体颜色越不易失真。该项目不合格的有14批次产品。
另有9批次产品初始光效不合格。一些企业把灯的功率标得很高,实际上却达不到。还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普通卤磷酸钙粉代替节能效果高的三基色荧光粉,使光通量达不到标准。用户刚开始使用时亮度还可以,但是不久就慢慢暗下来,而且寿命短,从而增加了节能灯的购置成本,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省电不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