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技术含量 木工有了“匠士”学位
互联网 09-11-25 阅读数:
“匠士”朱宣龙:从木匠到老师
朱宣龙,木工学校的2006届毕业生———“匠士”朱宣龙。如今,他已经成为母校的一名老师。
五年前的那个初夏,在渭桥中学念完初中的朱宣龙放弃了中考:“高中是肯定考不上的,因为英语成绩太差,所以干脆还是学一门手艺出去闯吧。”
劈料、刨平、开料、凿眼、组装……从2004年秋天开始,这些基础的木匠活开始占据朱宣龙生活的大部分。剩下的时间,则留给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计算机、道德与修养等一些高中课程中的常规科目,“**初以为就是来学手艺,后来才知道原来学校是想把我们打造成出去后可以和社会接轨的蓝领,而不是单纯的木匠。” 两年4个学期的学习,每学期的考核内容都很直接,就是分别制作四样家具———小方凳、长凳、八仙桌、太师椅。
2006年拿到匠士学位后,朱宣龙走南闯北地帮着公司造了三年洋楼,然后回到母校,公司给了他一个新岗位———木工学校助教。
守规矩有爱心不走捷径
“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条不工整的校训在朱宣龙的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刚入学时,16岁的他对于这些并不在意。随地吐痰、说家乡话、乱扔垃圾……换回的结果是一次次的处罚———拔草、洗厕所、罚款……
“学校有‘20不准’和‘199条军规’。”上课睡觉、不诚实、破坏草坪、抽烟……每种违规行为都按照初犯、再犯、三犯明确了惩处措施。
去年9月,木工学校的09级一共招了52个新生,到现在剩47个。“不是受不了严格跑回家了,就是因为违纪被开除了。”
“在**初招生家访时,我们都会和家长说清楚这些规则,所以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家长也没有怨言。”
朱宣龙毕业前的**后一个月,就曾有11个同学因为用实习补贴购买了手机而遭开除,因为他们违反了“20不准”中的“不准拥有手机”。如今当了老师的朱宣龙才明白:“我们那届**终拿到匠士学位的只有21个人,当时我很纳闷都快毕业了学校怎么还这么严。现在才知道原来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随便便,如果今天同情这个明天同情那个,那规矩就没法实施和延续。”
农村孩子的“非典型”成长道路
据农业部统计,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不少农村家庭的父母感叹他们的孩子越读书,心气越高,越不愿干活;一些农村孩子发现自己考大学无望,早早辍学或外出打工;还有一些农村家庭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觉得考上大学也没用,干脆放弃对孩子教育的投资。
休宁县委书记胡宁说:“农村的基础教育不能由‘精英’教育起步。扶贫**终还是要培养劳动者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家庭的脱贫问题。”
“我们的‘新平民教育’就是要打破应试教育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普通公民为基本目标。创办这所学校就是开辟了一块试验田。”胡宁表示,“我们来自平民,在学校里学会做一个平民,将来在社会里做一个好平民”的办学宗旨,打破了现代应试教育的一贯模式,让孩子们走一条有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非典型性”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