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石雕文化发展史

网络 09-11-16  阅读数:

  置身于莒南的石雕长廓,宛如进入艺术的宫殿,那庄重肃穆的石灯墓铭,那惟妙惟肖的假人神佛,那千姿百态的花卉鸟兽,那美不胜收的山水风景,一件件古朴、典雅;刻刀雕琢处,忽开忽阖,忽缓忽急,忽实忽虚,农民艺术家们曲折萦绕地将时代风采与艺术抒情的意境凝结在石头上。

  莒南石雕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莒南就有了雕石、刻石、磨石的萌芽。如国家二级文物“段石锛”,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国家三级文物“石磨棒”,距今大约3600年左右。以上出土文物虽年代久远,但件件雕琢细腻。被《中国绘画集》所收录的汉画像“石鹿、石虎”等兽类图像,造型美观大方,动静结合,跃然纸上;被辑入《中国美术辞典》的“东汉石阙浮雕”,粗放浑厚、气势磅礴;南北朝时期的“造像碑”、“石兽”则展现了莒南石雕石刻完整的构思和朴拙的雕刻技艺。

  到了现代,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莒南石雕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而且逐渐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百姓用于烙煎饼的“马鬐山石磨”就是一种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石雕。近年来,博采众长的当地传统艺人手艺越来越精湛,不仅雕出了栩栩如生的“骏马群”、“八仙过海”砚等,而且雕出了气势恢弘、造型美观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等大型雕刻作品。这些石雕作品一方面显示了莒南民间石雕艺术家非凡的造诣和聪明才智,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石雕文化向前发展。

  文化产业对接繁荣

  纵观古今,任何一个时代文化的繁荣与昌盛都离不开经济的推动,因此莒南石雕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离不开石雕产业的壮大。

  莒南石雕的真正崛起是在1968年。当时,该县拿着从王家坊前村捡到的几块黄花石到青岛外贸公司鉴定,得到艺术界的一致肯定,许多人倡议他们做成工艺品出口。之后,该县便在王家坊前村办起了**家石刻厂,并在该村挑选了12名石匠做工人。意想不到的是,该厂**年生产的7对石狮子在第二年的春季广交会上被外国人全部“牵”走。这下可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于是1971年,该县专门成立了外贸石刻研制创新组,对部分散落在民间的石雕艺术进行重点开发,并负责石雕订货和出口。1974年,尝到“雕刻”甜头的莒南县政府,紧接着又建立了莒南外贸石刻厂、工艺美术厂和工艺美术公司3家企业。

  为进一步提升石雕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从1971年起,该县先后组织人去北京故宫、中国美术馆,南下浙江、福建、厦门等地参观学习,并邀请中央工艺美院雕塑专家祝大年教授和田自秉教授等来莒南讲课、设计产品、评点作品;同时,还组织创作者走出国门,到意大利的罗马、法国的罗浮宫等世界**艺术殿堂观摩,拜师求艺。通过这种“拜师天下”式的学习,莒南石雕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生产方式由过去的简单手工操作逐步转向了生产的机械化,产品也逐渐由传统化转向现代化、国际化、流派多样化、作品艺术化。到1996年,新品已达3000多个,并细化为建筑石雕、工艺石雕、制砚三大类。全县当时24个乡镇、3000多个村庄的农民从事石雕业。逐渐地,雕石、刻石也不再是男人的专利,许多妇女也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为此,当地妇女还自编出歌谣:广大妇女观念转,不再整天洗衣办饭、天天围着锅台转,我们也要拿起斧凿把钱赚……

  雕石、刻石不仅无形中提升了当地农民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而且也为当地人民带来滚滚财富。漫步于石雕厂,透过一阵阵铿锵有力的斧石撞击声,记者依稀听到千万个民间艺人一边挥斧一边幸福地低吟:一把锤,一根錾,一年挣个一两万……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