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乾隆题诗器物的风采

互联网 09-11-16  阅读数:

    有的御题诗器物是先有器物后有御题诗,相关工匠每每如履薄冰,将御题诗雕刻在古代器物之上。当事者的意愿是锦上添花,实际上则常常无异于暴殄天物。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历史遗存数量虽然巨大,依然需要保护;进入宫中内府的古物多是宝中奇珍,理当倍加呵护。乾隆御题之诗虽然体现了隆恩眷顾,毕竟是物外之物,强力加工,难免失误;纵然天才,难免失手。当时,天下都是皇上的,何况几件器物,出了差池,没人追究。对于前人物件的如潮好评断不可以点滴于其上,更不能如乾隆朝一般,刀斧相加。前几日,从北京一拍卖公司秋季拍卖的图录中,又看到一架名为“月露知音”的明代仲尼式古琴(见右图)。在其背面,阴刻填金有乾隆的一首诗和两方印章。另外,他的御题诗还刻在宋代“九霄鸣佩”等历代名琴之上。乾隆自幼学琴,当然知道古琴制作在材料、工艺方面的严苛要求,但是为了表达一己之喜悦与皇权之威严,他便让臣下运刀动斧,亵渎天物。殊不知,乾隆如此粗暴之举却成了如今拍卖行高调推行的亮点,而御题诗的加载,对于古琴的损害,却是无人关心,也无人知晓。

    因为御题诗有点铁成金之效,所以,在相对漫长的岁月中,又有许多御题诗器物横空出世。有的是后代将乾隆诗句凭空加入其中,以证实物件身份,图提高物件身价。乾隆一生作诗众夥,咏物诗不在少数,其中的一部分被制作、被展示、被推演、被保存,多数则只是传诵几天便无人提及。有人便利用这个历史空隙,把乾隆的一些诗作运用于器物制作中。久而久之,合适的乾隆诗句不好找,便出现了完全的臆造之作,器物是新的,御题诗也是新的。细心者自然洞察之,摒弃之,一笑了之。粗心短识者就可能盲从之而不惜下注,一失足成千古恨。

    清朝统治者自入主中原前后,非常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承续,在位60余年的乾隆不仅是盛世明君,也是饱学之士,对于艺术有修养,有追求,有天纵之才,控天下之物,所以,根据他的眼光与胸怀,依仗他的才华与学识,凭借他的势力与力度,虽然不一定产生**艺术家与艺术品,却必定也已经产生了**工艺家与工艺品,这也是清代康雍乾三代工艺高拔雄视天下的所在。然而,因为乾隆在诗歌创作方面既缺乏想象力,又深陷用典艰涩泥潭,其诗没有汉诗之古朴、唐诗之雄浑、宋词之丰华,甚至没有当时人所作诗歌格物之清朗,故广泛运用于器物之上的乾隆御题诗在不少情况下,不仅没有添光加彩,反而成了累赘,成了污点,起码也是毫不相干的东西。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追寻宫廷口味、忽略艺术品位、轻视学术评估的倾向,正是乾隆御题诗器物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原委。

    相信,随着收藏群体素养的提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艺术品与工艺品研究的深入,随着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运作的进一步规范与沉稳,这种现象会逐步得到调整,得到改善……乾隆御题诗器物的历史、文化会得到理性确定。这种理性定位对于市场来说,就是价值的明确,也就是价格的回归。       当然,乾隆皇帝当年大量题跋只是一时兴起,当前对于乾隆御题诗器物的追捧也常常是一种无奈之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虽然没有绝源断流之苦,却是几起几落,战乱交织,特别是自晚清,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本鬼子等多次外强侵入,致使许多文物与艺术品被抢、被盗、被私分、被偷运,流落他乡……这些年,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阜民丰,当年四散而去的文物与艺术品纷纷踏上了各自的返乡之路……然而,阔别多年,典籍散佚,工艺失传,后继乏人,无人识货,所以,《石渠宝笈》等几套典籍成了救命稻草,御题诗文成了护身灵符。遗憾的是,《石渠宝笈》存在不少偏差,皇家著录之物被指认为赝品,御题之物被确认为伪造,这已经不是新闻了。更何况乾隆御题诗器物涉猎广泛,品种众多,格局不一,当细察之、条析之,万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以之为据,匆忙而上,冲动而为,否则,难免大折血本而悔恨不已。

     相信,随着收藏群体素养的提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艺术品与工艺品研究的深入,随着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运作的进一步规范与沉稳,这种现象会逐步得到调整,得到改善……乾隆御题诗器物的历史、文化会得到理性确定。这种理性定位对于市场来说,就是价值的明确,也一定是价格的回归。对于,喜爱收藏的朋友来说,这次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