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红木家具收藏
互联网 09-11-11 阅读数:
市场趋于规范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古典风格的家具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收藏者的追捧。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一些不利于红木家具艺术传承的因素。 有关专家指出,现在市场上有一些红木家具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红木家具,而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出口海外的一些仿红木家具,现在有些人把这些仿红木家具再进口回来,当成红木家具出售,收藏者应该对此有所鉴别。 近年来,红木家具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投诉热点,主要是产品材质及产品制作质量问题。有些厂家用进口设备刨切黄花梨、紫檀木材,将近乎透明的单板(市场上叫“木皮”)贴在杂木或人造板上,再制作成所谓的红木家具,欺骗消费者。还有些厂家生产的红木家具,不用中国传统的榫铆结构而采用化学胶黏合,使得中式家具**显著的特征——传统工艺荡然无存。 专家认为,一些便宜的红木家具不能作为收藏品加以投资,因为多半是假货。现在的黄花梨、紫檀的原料价格每公斤近1万元,以一把圈椅计算,按照老工艺、老规矩制作应用100公斤木料(含材料损耗),一把圈椅的价格至少在100万元左右,但有的市场却仅卖20万元左右,远远不够其材料成本。不够成本还要卖,这显然有假,诸如用拼补、改尺寸、贴皮等手段来降低成本。 北京家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周毓彬认为,目前红木家具市场还不是有序状态,某些商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红木家具的标注不够明确,往往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如安哥拉紫檀及非洲紫檀属于非红木的亚花梨类,属一般硬木,而某些商家却一律以“花梨木”进行标注。 故宫博物院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表示,当前红木家具收藏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根源就在于缺乏标准。评价一件红木家具,无非就是三个标准:工艺、制式、材料。但目前对于红木家具的式样结构、装饰工艺以及木材种类等等,都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仅就木材标准来说,明清的家具到底是用什么木材制造的,现在学术界都没有完全弄清楚。红木家具应该用什么样的材料,在造型、结构、装饰上应该用什么工艺,比例是否合理等等,现在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检验标准。 2008年9月1日,由中国家具协会、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等机构修订的红木家具的新标准《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出台。该标准用“深色名贵硬木家具”统称具有红木文化内涵的家具,除了原《红木标准》的33个珍贵稀缺树种或明清以来传统家具所沿用的部分树种外,还把《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标准和《中国主要木材名称》标准(含有隐心材)的名贵或优质进口木材,列入红木家具文化的范畴。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标准规定,销售的红木家具必须标明产品名、木材、辅料、木材产地、质量等级、涂料、规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