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注:钢铁业三大误区及钢材整合难度
互联网 09-11-09 阅读数:
不可“唯规模论”
厘清了这些有意无意纠缠在一起的概念后,就可以拨开我国钢铁行业多年来整合困难的迷雾,了解钢铁工业现实总是与主管部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意图相背的原因与逻辑。
因为中小钢厂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螺纹钢、线材等低端长材品种,以致现在中小钢厂成为了“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代名词,只要一提到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一提到产能过剩的危害,总会有人把钢价回落、不规范市场竞争“罪魁祸首”的矛头指向中小钢厂。上半年有关部门也明确指出中小钢厂生产恢复较快,但增产存在较大盲目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1~2月,钢铁全行业净亏损7.7亿元;钢协的统计数据则显示,重点钢铁企业1~2月累计亏损15.1亿元,高于全行业亏损水平。而在产量上,今年**季度,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粗钢12744.35万吨,其中,重点钢铁企业产量减少2.7%,而地方中小型钢铁企业增产19.4%。从这些数字可看出,中小钢铁企业在放量生产的同时,其经营状况却相对较好,甚至拉高了全行业的利润水平;大型钢铁企业虽然减产,却并没有使其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中小钢厂因何具有较强的生存、盈利能力呢?中小钢厂的生存空间除了通常认为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税收、就业等当地利益提供的袒护外,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低端建筑用钢的旺盛需求。而大型钢厂从建筑用钢市场中的逐步退出,正好给中小钢厂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行业基础。
近年来,大型钢厂致力于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主动从一些低端长材品种中退了出来。在现在需求较旺的建筑用钢品种上,2008年,重点钢铁企业棒材产量在全国棒材总产量中的占比由2004年的89%下降至59%,钢筋产量在全国钢筋总产量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79%下降至62%。而在大型钢厂建筑用钢产量占比较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建筑用钢市场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2008年,全国棒材产量为4670.50万吨,较2005年增加1849.70万吨,增长65.57%;全国钢筋产量为9709万吨,较2005年增加2932.51万吨,增长43.27%。应该说,“低端产品市场的拉动”是中小钢厂生产恢复较快的重要原因。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当人均GDP处在1000~4000美元时,钢材消费需求呈现迅速上升态势。考虑到国土因素,参照美国水平,我国钢铁保有量保守估计至少应达到100亿吨,按年产钢6亿吨计,我国钢铁业则还有10年的高速增长空间,特别是正在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以及蓬勃兴起的新农村建设等,都构成了对低端建筑钢材品种的巨大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