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盏意悠悠——西洋玻璃酒具赏析
互联网 09-10-16 阅读数: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为男人之趣,从古到今一直不衰,可算千年时尚。与之相应的“酒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诸葛孔明曰:“赐之以酒,以观其性”,的确,曹操对酒当歌,李白把酒吟诗,怀素酒后醉草,武松醉打蒋门神;至于酒后吐真言、酒后哭杯……则一言难尽。
酒有林林总总,酒具也种类万千,我国古语有“玉碗斟来琥珀光”之说,早知玉觥可增酒之色,犀角可增酒之味,葡萄美酒需夜光杯。西洋人同样好酒,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巴库斯同时也是欢乐之神,相比之下,西洋酒具更有现代感,在此翻开伴随西方的陶瓷、玻璃以及金属工艺和美术风格的发展而延续的酒具篇章,也为您寻些举杯换盏聊以助酒兴的话题,以期引人入“醉”。本次介绍的主要是玻璃酒具。
远古:源自伊拉克的玻璃杯
在西方,玻璃质和银质的酒具**常见。考古学表明,玻璃制造业的发源地在美索不达米亚(现在的伊拉克),当时的玻璃由沙、灰和天然碳酸盐烧制而成并不透明,后来才出现了着色技术,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充气法”和透明的玻璃。
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玻璃制造工艺从美索不达米亚转移到了埃及王朝的宫廷中。大量的小玻璃器,如口袋中可携带的水瓶和鼻烟瓶在尼罗河沿岸的遗址中被挖掘出来。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腓尼商人将玻璃制造业穿过地中海沿岸流域传播到了西方。
18—19世纪:洛可可风格的雕花玻璃器
18世纪到19世纪**流行的是雕花工艺玻璃器,这种厚重的英国含铅玻璃被时光不断切磨着。18世纪是波希米亚的天下,它以**的优势取代了威尼斯而几乎垄断当时整个欧洲的玻璃市场,那些华丽精致的玻璃器体现出明显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19世纪,欧美诸国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在玻璃工艺界**出名的人物是法国的加勒和美国的蒂凡尼。埃米尔·加勒(1846—1904)出生于法国玻璃之乡———南希地区的加莱。他**出色的创新是在玻璃上运用的雕刻和“镶嵌细工”技术。他吸收抽象派艺术风格,并运用各种各样的玻璃层次、镶嵌雕刻的图案或“镶嵌细工”的细部图样,以自然轮廓实现色彩的变换。另一位显赫人物是美国的路易斯·卡姆福特·蒂凡尼,他是一位非常敏感的艺术家,紧跟欧洲艺术潮流,没用多久就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反过来又对潮流产生影响。蒂凡尼制作的人工艺术玻璃器成为**精美的代表一种运用自然的题材,讲究线条组合、追求印象派色彩的艺术风格。
这一世纪的玻璃酒具在颜色上变化万千,并出现了各种精妙的曲线。
篇幅有限,只能浅尝辄止,有兴趣者可以去西四羊肉胡同的鑫仓珠宝店找王福阳先生咨询有关知识。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与巴洛克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华丽的玻璃器成为时尚,玻璃制造业进入了巴洛克时代。
威尼斯11世纪是玻璃制造中心。15世纪末,威尼斯生产了一批宗教色彩浓重的玻璃器。有高脚杯、圣餐杯、带底托的碗和水瓶等,多数是深色、浓蓝色和绿色,有小圈点饰、卷饰和叶饰等,有神话中的感觉。同时,威尼斯用玻璃仿制其他材料,如中国瓷器和石榴石、绿松石等。文艺复兴时期,仿制的深暗色大理石花纹和玉髓的酒具在宫廷中得到了很高评价。
选择矿石水晶,威尼斯工匠根据炼金术士的“魔法”制作出透明清澈的玻璃,加以独特的雕刻和刨光,玻璃的外观大有改进。由于16世纪初还没有其他地方能生产这样的玻璃,所以在欧洲宫廷中供不应求。
16世纪期间,工匠们采用上釉、点彩和镀金的连线,作为玻璃的饰边花纹,其中叶饰**多,有卷叶形、怪诞的绘图、雕塑及很少有的盾形纹章等。迎合豪华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倾向于非自然状态的夸张。
当时吹制高脚杯颈部的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猎奇的一种时尚),一直延续了200年。当时还有一种“冰玻璃器”,即将在火中铭刻冷色绘画的高脚杯。
当时的威尼斯官方为谋求暴利,千方百计保护玻璃器的制作技术,但技术还是悄悄传到了其他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格兰和西班牙等。
对威尼斯产生**大威胁的是德国。德国人创造出一些有独特色彩的玻璃器,在17世纪成为一时风尚。比如德国的粉刷上釉技术,用稀料珐琅绘制的色彩有时也是单色的,如黑或深褐色。当时有一种叫“打不破”的大酒杯,深绿色,用金刚石笔在边缘写着:“喝光我,让我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还有一种叫帕斯葛拉斯的高而呈圆柱体的大酒杯,是为一种游戏而做的,它有实用的水平伸展刺状装饰、有雕刻或上釉的环,使喝酒者恰好能从一个环到另一个环依次喝光。同时,其他国家也推出了不少新的工艺。如1679年,约翰·库恩克揭示了制造深红色和金色玻璃的诀窍。17世纪70至80年代,波希米亚人李·沃兹尔·德奥斯曼特和缪勒发明了“水晶式”玻璃器。李新 林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