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半年内古镇12家欧式灯有8家“关门”?
互联网 09-10-07 阅读数:
今年3月,灯都时代广场试营业之际,9层过百个店面中,欧式灯的门市竟占了12家之多。店内的装修价值不菲,比向来以高贵气质自居的水晶灯门市有过之而无不及,欧式灯一时风光无限。然而不到半年时间,其中的8家已悄然“撤退”,现在只剩4家。有人说这是广场租金太贵所致,有人则归咎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欧式灯专卖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事实,而渠道建设也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障碍。
古镇欧式灯渐成气候
欧式灯企业正式在古镇露脸是在古镇称号“中国灯都”前后。2001年,一些台资企业开始试水内销,可惜水土不服,多数无疾而终。然而这一动作引起了少数闻“利”而动、触觉敏锐的灯都企业的关注;2002年,第二届灯博会空前成功,古镇一举拿下“中国灯都”的美誉,外商也纷至沓来,古镇欧式灯也同样分到了出口的一杯羹;2003年,以“灯饰杂家”著称的诺克,在“斐西诺”品牌中将铸铜焊锡技艺融入欧式灯,为市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2004年,出身豪门的“艾克诗顿”首推以树脂为骨干的欧式灯,占据市场空白的制高点,随后依靠华艺集团深广的品牌和渠道,市场销量节节攀升;2005年下半年,诺克寻求营销突破,整合营销资源后相继推出“帝沃丽”、“美雍”等子品牌。其细分市场、一骑绝尘的英姿抢尽当年欧式灯领域的眼球;2008年,“凯盟”也携集团公司之强大实力高调亮相。短短数年,欧式灯完成了从自身圈子的纵深发展到跨行业财团涉足竞争的**轮循环。一时间,连灯都这个欧式灯领域的“后起之秀”也呈现江湖风起云涌的态势,难怪有业内人士评价“金融危机的冬天恰好是欧式古典灯的春天!”
市场供求不对称
从2008年初到2009年上半年,仅仅一年时间,灯都欧式灯企业就演绎了一条“抛物线”——厂家数量出现井喷后又骤然下降。现在,古镇欧式灯厂家的数量已从去年高峰期的近200家滑走了一半。其短时间的大起大落证明了两点:一、多数厂家是“近视眼”,对终端需求把握不到位,只看到短期利益;二、渠道建设成本过高令上马企业骑虎难下,大多只有中途“折戟”。
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过度膨胀。灯都短时间内大量厂家和商家一涌而上,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繁荣”景象。2007—2008年,不少非“科班”出身且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如吉豪、亮登堡、莎斐诺等灯具制造商也都开始运作欧式灯。然而生产企业数量的猛增必然催生恶性竞争,泡沫的幻灭也随之加速。
成本为专卖模式**大压力
毋庸置疑,专卖店是欧式灯**好的销售模式,然而欧式灯本身的产品特性决定了它的展示需要大量本钱来支撑。“我觉得专卖店面积**好在500到1000平方米,500平米的所有费用加起来大概是100万元,如果在上海等大都市的黄金地段前期投入恐怕还要多三分之一。我现在在灯都时代广场8楼就有一个600平方米的旗舰专卖店,每月销量必须达到100万元,如果没有就负担不起昂贵的租金。”莎菲诺灯饰总经理黄晓东一语道出了一个刚成立两年而想做高端市场的欧式灯企业的压力。
2008年,行业**度较高的欧式灯品牌——艾克诗顿和亚历克斯在全国专卖店数量已经突破100家,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两家企业的操盘手都认为专卖店合理的面积是200-300平方米,加上租金、灯具、装修、家俬 、饰品的配套成本加起来要60-80万元。这对经营欧式灯的厂商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
“欧式灯渠道开拓方面**关键的两点是库存和物流。国内经销商拿货以散货为主,库存压力大多由厂家来承受,少则300—500万元,多则1000—2000万元。”艾克诗顿总经理李更勇向记者坦言。在经销商没有赚到钱的时候,厂家要求他们做库存,又要投入巨资建设专卖店,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即使是古镇规模较大的欧式灯企业,现在也一般选择发展店中店或者专卖区的加盟模式,尤其是一些新开发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