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灯”余音尚在 中石油又陷“购房门”
互联网 09-08-28 阅读数:
“中石油一次性团购商品房1000多套、价值10多亿元”,这是近期网路上、各大媒体报端上闹得满城风雨的新闻事件。
“中石油没有投入一分钱,中石油也不可能出一分钱。”北京华油服务总公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王琼表示,“这件事情是在政策、法律范围之内的,我不担心出问题。”
之前就有中石油的兄弟中石化一只吊灯价值1200万元,对天价灯问题,尽管中石化迅速作出了回应,一方面表示,这完全是造谣,企业根本不可能买这么贵的灯,另一方面则承诺,随时可以提供楼内灯具的票据和资料,接受相关部门的调查。但是,迄今为止,公众仍然无法知晓吊灯的真实价格,有关部门也没有顺应民意,对中石化的“天价灯”问题进行调查。
“天价吊灯”问题余音尚在,中石油又发生了“购房门”问题,不得不说,两大石油巨头的确很富有、很威风。
很显然,与“天价灯”相比,“购房门”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因为,1000多套、价格比周围低一半多的商品房,一下子被中石油团购,无论如何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拍拍胸脯“保证没问题”就能说服公众的。
如果说在“天价灯”问题上,公众的不满情绪还仅仅表现在对垄断的憎恨、奢侈浪费的痛心等方面的话,在“购房门”问题上,公众则有很多的担心和疑问。因为,如此规模的一次“团购”行为,涉及资金10多亿元,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出现诸如国有资产流失、贪污腐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譬如是不是福利分房的回归?有没有动用企业资金?资金是通过什么渠道、以什么样的方式支付的?为什么“团购价”会比周边的房价低一半多?等等!
实事求是地讲,中石油相关负责人对“购房门”解释的理由是很牵强的。每名购房者都签订了购房协议、从2005年就开始商谈购房问题、在京员工已超过1万多等等,都不足以说明这次“团购”行为是正常的。因为,即便是企业掏钱,同样可以由职工签订购房协议;在京员工超1万名的企业多得很,有多少企业能够如此“团购”?从2005年开始商谈购房事宜,却在今年年初才签订“团购”协议,在房价涨了一倍多的情况下,,谁能相信开发商会如此“慷慨大方”呢?
退一万步讲,即便操作过程没有任何猫腻和违法行为,每套商品房价值100多万,且都是一次性付款,中石油的员工收入到底有多高呢?要知道,按照中石油有关人士的解释,这些商品房都是为中石油的“无房族”购买的。也就是说,这些“无房族”都不可能是中石油的高管、高收入者,而是普通员工。一名普通员工,就能如此轻松地购买上百万一套的商品房,是否也再一次验证了垄断的威风和富有呢?
公众还清楚地记得,在原油价格高企的时候,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在内的垄断油企,曾经不止一次地以“逼宫”的方式,要求涨价、财政补贴等,原因是,石油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那么,员工收入却如此之高,购买高档住房如此轻松,又当如何解释呢?
此外,北京华油服务总公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王琼称,“公司没有出一分钱”,这句话有漏洞。因为根据报道,这次团购的房子,既有住宅楼也有商用楼,还有两个地下停车场,难道商用楼也是职工出钱买的?这里面“公司真的没有出一分钱”吗?
公众并不眼红企业的高消费、高收入,也不反对企业安装“天价灯”、团购商品房,关键是,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理,不伤害他人的感情和损害他人的利益。垄断企业有这么好的效益、这么高的收入,并不是经营有方、管理有道,而是凭借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他人利益的攫取获得的,这样的高收入、高消费,又如何能够令公众信服呢?又如何能让公众不产生种种怀疑和猜想呢?
无论是“天价灯”还是“购房门”,公众宁可相信存在问题,也不会相信它是清白的。如果相信它是清白的,就是对垄断行为、垄断利益的认可。这样的行为和利益一旦得到认可,就会让垄断企业更加肆无忌惮,更加不顾公众的感情和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带着更多的质疑和追问,才能倒副垄断企业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倒逼有关部门对垄断企业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追究。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尚在继续,经济复苏的困难依然很大,需要社会各方面同舟共济、共度时艰。对国有垄断企业来说,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更多地担当社会责任,呵护公众感情,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