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中国米黄大理石的希望
互联网 09-07-13 阅读数:
北川米黄大理石产业现状:
目前,北川有米黄大理石矿山开发企业十家,矿区面积控制在五平方公里以内,非矿山加工企业三家,总投资近2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约为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0%,用于矿山出让及赔付等前期准备的投入约为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0%,用于加工厂建设的投资不足4000万元,其中大部分还用于购买土地,占总投资的20%。这之中不含生产钙粉及水泥原料的矿山及加工企业。在矿山开发企业中,已经形成荒料生产能力的有三家共六个采面,其中**大采面建有开采平台11000平方米。预计今年矿区荒料开采可达到产能2000立方/月。基本已定型品种有10个。矿区拥有大型石材机械设备近四十台套,其中大型挖掘机,装载机三十一台,锯切机六台,固定式、移动式吊装设备近十台,金刚绳串珠锯三十余台。已建成大板自动线两条,薄板、马赛克生产初具规模。
综合起来北川石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政府重视,企业主导,行为较为科学规范。
从政府大力招商推介到设置较高准入门槛,政府自始至终把握资源的优化配置,应用法律手段规范企业行为。其目的就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资源,坚持科学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安全生产。各企业也积极配合政府,行为基本上科学规范。这是国内其他矿区值得借鉴的。其结果是到目前为止北川石材矿区无一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即便是在“5.12”特大地震中也没有出现人身设备事故,更没有出现因山崩地裂造成的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突显了“科学规划、合理开采”的露天矿山开采基本原则。
二、起步晚、起点高、基础薄弱,进展速度虽缓慢但示范作用极大。
由于北川石材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刚开始政府对此的短期期望较高。认为通过二、三年的时间就会有大成就,开发企业也抱此心态,其中更不乏投机者。但通过两年时间的开发,特别是地震后,政府逐步转变了速成的观念,把这一产业作为一个造福子孙的长期项目来规划发展。事实也正如此,北川米黄大理石的矿区建设至少需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初见成效。这对起步较晚,基础落后的资源地区尤为重要。对我国大理石矿区开采的人才积累、经验积累也至关重要。现在的北川石材矿区正在逐步显现出国外大型大理石矿区的风貌,这在国内已属于罕见。开采基本实现了锯切加绳切的格局,传统的火攻开采已彻底摒弃。各类大型吊装设备也逐步跟上。可以这样讲,不久的将来北川将成为我国大理石矿山科学开采的示范基地。开采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且总结出来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理石矿山开采经验。
三、综合利用前景广阔,但加工相对滞后,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北川米黄大理石矿山资源是优质的石灰石资源,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是当地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已形成以水泥、石灰、普通低档钙粉为主的基础产业链条。通过这三年的饰面石材的开发,又增添了工艺石材、马赛克、人造天然米黄岗石料等一系列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系列。对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甚至可以做到零排放,因此潜力极大。但多数矿山企业至少目前尚无有效地综合利用方案,这主要是因为非常大的前期投入还没有显示出合理回报,导致企业趋利行为所至。不过可以相信,随着矿山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企业效益的好转,特别是北川米黄大理石在市场的认可度的提升。一系列旨在综合利用尾料、废料的措施会逐步跟上,综合利用前景非常广阔。由于各企业精力集中于矿山开采,对荒料的加工则相对滞后,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往往是因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完成客户订单,仅羌江公司因加工能力不足造成的订单损失占其订单的一半以上,但这一状况正在好转。由于矿区远离主体市场,运输成本较高。这对就地加工提出了现实的需求。目前薄板、马赛克生产初具规模,已有两条大板生产线投产。第三家大型加工厂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
四、加工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整体规划不足。
北川县人民政府虽然早已确定石材产业集中园区的位置,但在集中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没有动作,企业担心各方面的风险,不敢贸然加大投资加工厂建设。地震后,针对产业恢复重建政府已经考虑了石材产业集中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加快了园区道路建设的速度,园区引水工程也即将动工。这一举动坚定了企业的投资信心。目前园区已规划用地近千亩。其中五家企业己逐步入驻,划定用地七百余亩,园区建设已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