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立邦事件 打假还须真功夫
慧聪 09-03-11 阅读数:
据报道,前不久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法务经理陈复仁和工商分局的执法人员在位于南京城东的装饰大世界进行打假活动时,不仅那里原先放眼所及的“立邦漆”门头,已经提前被人用纸或油漆遮住了部分字体,更是有一位涂料经销商对立邦漆专卖店的暴利黑幕进行了揭露。
他说,旁边立邦专卖店的涂料价格比他们贵得多,却经常说他们卖的便宜油漆是假的,可他们确实都是从正规渠道进货的。他的说法得到了其它一些涂料经销商的呼应,这是令立邦涂料工作人员所始料不及的,没想到打假不成,反而被牵出这么一档事儿出来。
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姑且不论,相信立邦涂料很快就会给涂料经销商和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但是另一个问题却让人费解,为什么执法人员一进入装饰市场,那些假冒品牌的涂料商家就闻风而动,提前做好准备了呢?难道他们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不成?
当然不是。不法商家对执法人员的这种打假活动早就习以为常了,于是一方面是执法人员在不断地打假,另一方面却是不法商家仍然我行和故,和执法人员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这除了少数从业人员法纪观念淡薄,唯利是图,胆大妄为,违法乱纪等原因外,**主要的原因,却还是因为执法力度不严。
**是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有的地方为了一点眼前利益,不惜饮鸩止渴。对非法经营活动管理不严、以罚代管、明打暗扶的情况时有所闻。媒体曾多次这样报道:“某地非法涂料厂家生产经营已达几年之久,现被依法取缔。”结果好像是大快人心的,但是我们透过这些事情的本质去想一下,这么长时间的大规模非法生产,当地的职能部门难道就一点没有察觉吗?当然不是。他们往往明知有问题,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管,懒得管,只当和尚不撞钟,这种对制假源头的控制不力,造成了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的局面。目前,全国小涂料厂遍地开花,达数千家之多,它们的特点是投产易,停产易,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关”企业。由于对制假售假的源头控制不力,执法人员现在是找一家查一家,因此查起来当然很困难。
其次是打假力量分散。由于涂料假冒伪劣现象是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商标侵权向直接仿制、从个别向群体,甚至向网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这给打假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业内人士认为,涂料市场假冒伪劣之所以屡打不绝,主要有以下原因:打击力量分散,使打假成本过高,收效甚微。对企业而言,既缺乏专业调研跟踪的技术手段,又没有维权执法的权限,力量单薄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涂料行业的打假成本很高,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而且收效甚微,挫伤了企业的打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