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达28年 同共见证惠达风雨历程

互联网 09-03-10  阅读数:

  引语:《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创立于1982年的惠达,眨眼间已将进入“而立之年”。这对于世界上动辄有上百年历史的陶瓷企业而言,可能有些微不足道。可是在中国的陶瓷产业,如果惠达认了第二,可能也没有人敢认**。

  “借牌”发力:那些OEM的日子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其实惠达从创办的**天,已经“志于学”。据了解,惠达刚成立两年,就遇上陶瓷行业不景气,当时公司的陶瓷堆积如山,董事长王惠文只好背着陶瓷、马桶到外地走街串巷闯市场。这个艰辛的开头,让王惠文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1988年年底,惠达前身、黄各庄陶瓷厂与唐山陶瓷厂建立起紧密型经济协作关系,成为国家金牌“唐陶”商标的一个分厂,双方共同投资230万元兴建了当时国内**水平、年产10万件卫生陶瓷的隔焰燃煤隧道窑,当年的经济效益就是建厂初期的10倍以上。惠达的产品开始从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产品质量和信誉不断提高,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打入东北、广州等地,企业的**度亦与日俱增。

  从1988年到1992年,黄各庄陶瓷厂利税由17万元上升到700万元。通过“借牌”战略,王惠文和他的企业掘到了品牌发展战略的“**桶金”,也更坚定了他们名牌兴企的信念。

  “借牌”合作,以及其后给国外公司做贴牌加工出口,虽然有一定经济效益,但制约太多、主动权缺失、利润低微。特别是2000年的一次海外参展,让惠达人深受刺激:在美国的同一展台上,惠达贴牌生产的陶瓷出口价格是20多美元,那里却卖200多美元!惠达卫浴市场总监蔺志杰称:“(也因为这次参展,让惠达人认识到)贴牌不是长久之计。惠达坚定了发展自己品牌的决心。”加上同期南方品牌陶瓷业的迅速崛起,王惠文意识到,依靠贴牌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为此,必须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十三而立:“砸”出自有品牌

  “而立”,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主,有了自己生存的资格。”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惠达集团是在13岁的时候进入“而立之年”的。

  1994年初,王惠文打出了自己精心包装的“惠达”品牌,确立了争创国内名牌的目标。随后,唐山惠达陶瓷集团成立。

  王惠文认为产品就是质量:“不重视质量请离开惠达!”惠达人在介绍惠达的品牌之路时,通常都会以“砸”字开头。的确,惠达的名牌是“砸”出来的。

  我们知道,工厂生产的产品通常有优等品、次等品之分。但是市面上你见到的惠达产品,只会是优等品。从1997年开始,惠达砸掉了全部三级品,产品出厂实行两个等级;而在随后的2000年,惠达又砸掉了全部二级品,将优等品作为产品**等级出厂。

  就这样,惠达把企业规模从小“砸”到大,产品品级从二级“砸”到一级,又“砸”到优级;管理制度更是破旧立新,“砸”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砸”出“惠达”这个响当当的中国名牌和“惠达集团”这个优质企业品牌。

  对于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外品牌,惠达就是个奇迹。仅用了9年时间,“惠达”商标已被认定为中国**,实现了唐山市中国**零突破,也填补了国内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中国**的空白;2003年9月,“惠达”被评为中国名牌;2004年1月,“惠达”又获得国家**产品称号,成为全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同时获此三项“**”荣誉的企业;2004年6月,经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惠达”品牌以22亿元的价值名列中国陶瓷行业榜首,从而实现了“争创国内名牌”的目标。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