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陶瓷:产品转型 从市场定位开始
互联网 09-03-05 阅读数:
一个消费型的社会即将来到中国人民的身边。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必然趋势之一。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显而易见的一种趋势。德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洛文塔尔通过对战后美国通俗杂志所作的考察中发现,当时美国的传记文学作品已经由塑造“生产偶像”转而以塑造“消费偶像”为主流和时尚。“生产偶像”是那些给予型的人物,比如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劳作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和观念。“消费偶像”是那些索取型的人物,主要为活跃于体育界、娱乐界的各种角色,从体育明星到电影明星,再到流行歌星、电视台主持人,等等。
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这类现象,与美国战前与战后的这种文化景况何其相似。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的越来越清明和宽松,西方文化和港台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并包装塑造了一代接一代的消费偶像。林林总总的各类明星们的私生活模式成为许多人的“理想生活”蓝本,进而催生了相应的消费模型和生活价值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其次,当前经济政策为消费型社会的形成装上了“强引擎”。自金融危机以降,在中国各类媒体上时常能够看到“拉动内需”、“保增长”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尽管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许多,但是,有一个根本的特征,即这轮国际金融危机是由高度发达的消费型社会的经济危机引发的。在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的核心在于制造,在于加工。因此,当以美国为首的消费型社会发生经济危机时,中国的制造业也被人悲观地称为“夕阳产业”。至于中国的制造业是否真的步入末路,自有人去研究。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的“拉动内需”政策,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中国要成功“拉动内需”,催动产业升级,必须是制造(加工)和消费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历程。在政府不余遗力的“拉动内需”的措施下,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消费型社会的种种气质。
因此,可以说,中国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转移并非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带来,而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变化趋势。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无非是促使这种趋势提前得到合法认可的契机和动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