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20亿入主宁钢 钢铁振兴出台后重组**单
互联网 09-03-02 阅读数:
《规划》指路,“疯狂的收购”刚刚开始
东方早报记者李晓辉
看起来,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并不全都是坏事,它让一些企业变得虚弱,却让一些企业变得更强壮。如果没有此次危机,就没有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坚决的推出;如果没有此次经济危机,众多原本优质的资产就不会沦落到贱价出售;如果没有此次经济危机,或许昨日宝钢集团(下称宝钢)和宁波钢铁(下称宁钢)之间的交易就不会达成。相信这只是由《规划》拉开钢铁业重组闸门的开始,一轮比2008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疯狂收购”刚刚开始。
原本宁钢投资170亿元,坐拥宁波北仑港口优势位置,现实产能400万吨,远期规划产能800万吨。就宝钢和宁钢这笔价值20.214亿元的现金换56.15%股份的交易,颇为有趣的是,按照宁钢36亿元的注册资本总额换算其相应股份,就是此次宝钢获得控股权所付出的现金。也许,这种“资产评估”方式只有在金融危机、《规划》政策双重“推动”下才会出现。事实上,此次宝钢与宁钢之间交易的接洽,也不过几个月时间而已,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高效率”。
全球钢铁业正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面临行业低谷期,中国钢铁业虽然被公认为**具活力的市场,但未来需求的减少、产能的过剩,已经成为共识。按照中钢协对今年钢材产量的预测是,将低于去年5亿吨的产能,只有4.6亿吨,消费需求量也比去年更低。
“在年景不好的时候,积蓄能量;在年景好的时候,释放能量。”现在中国钢铁业正是积蓄能量的时候,就等春暖花开时。目前,中国钢铁业的问题颇为明显,就是“产能过剩、布局分散”。钢铁业一位企业高层对记者表示,“现在正是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时候,有政策的支持,也有财政的支持。”
在《规划》中就明确,“鼓励中央企业在国内的联合重组中发挥先锋作用,力争三年内钢铁业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集团产能达到45%以上。”
宝钢、武钢、鞍钢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定是此轮重组的受益者,低价收购甚至是无偿划转的案例会愈来愈多,这种“疯狂收购”只是开始。
“疯狂收购”开始的时候,必然是外界所诟病的“整而不合”,更多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人的思想本身的问题,面对区域归属权所存在的壁垒,和新旧管理人员的磨合,这些才是战略能否执行下去的根本桎梏因素。不过,随着眼前的危机的压力,向心力会空前统一,因为谁能够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谁才是真正的“领导”。这时,对于这些肩负起重组责任的带头人们,这就不仅仅是由于其先天的政策优势,更多的是依靠自身战略眼光和管理执行能力。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话题是,此次《规划》中,均提到的是国有企业整合。那么,民营钢铁企业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将去向哪里?原本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在这种流动性不足、信贷紧缩、整个钢铁行业低迷的大背景下,这一切看似已经不成立。甚至在西方国家,这种“回归国有”的趋势也很明显。这到底是怎么了?
“疯狂收购”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够对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起到实际的作用。特殊情况下,只能特别对待。也许国有和民营在企业运营的微观层面上都不是问题,而是谁能在危难情况下能够带领企业维持生存、走出困境、获得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