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裁员收购并举 加大照明领域扩张
互联网 08-11-26 阅读数:
出售标准:20%利润率
柯慈雷在金融海啸中还能保持微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柯慈雷一系列的“变身”措施。
这家欧洲老牌企业,曾经业务庞杂几乎无所不包,从电灯泡、剃须刀到半导体、高科技医疗领域的核磁共振仪,甚至到唱片,人们始终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词对这家企业的业务性质进行定位。
2001年全球高科技产业泡沫破裂之际,飞利浦遭受重创,刚刚接过权柄的柯慈雷开始重新审视飞利浦,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的业务。从2002年开始,飞利浦陆续将通讯、安全及图像业务、保健产品分公司、手机部门售出。
2006年8月,飞利浦与KKR等三家私人股权基金签署协议,将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门80.1%的股份售给后者。2007年5月和2008年1月,飞利浦先后抛售了手中持有的近1/3台积电股份,价值33.6亿美元。剩余的部分柯慈雷计划到2010年全部售出,不再和半导体行业有任何直接联系。
飞利浦目前还准备退出与LG合资成立的液晶电视屏公司。由于液晶屏的更新换代超出了飞利浦的预期,再加上台湾代工厂及日本企业的激烈竞争,这家合资公司一个季度的亏损金额高达3亿美元之多。从去年开始,飞利浦就向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很多亚洲公司发出邀请,希望能售出自己在合资公司的股份。
“利润率能否达到20%是我们衡量是否继续发展一项业务的重要标准。”原飞利浦大中国区总裁张玥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飞利浦内部进行战略布局的一个原则。
在大量出售相关业务的同时,飞利浦采取“轻资产策略”,开始在全球对自有生产工厂进行资源优化,关闭欧美部分工厂并向亚洲转移主要制造能力。目前,飞利浦主要照明工厂都分布在波兰、墨西哥、中国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