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原材涨价 圣象地板链式扩张
互联网 08-10-28 阅读数:
据悉,木地板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在原材料价格高涨背景下,谁掌握资源就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
圣象集团目前已掌握150万亩速生林、8家地板工厂,拥有独立供应链体系,造就年产4000万平方米以上亚洲**大的木地板生产基地,打造一条原料-加工-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链式扩张
圣象1995年始建,当时仅代理德国成品地板在国内销售,价格是低端产品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市场接受度比较差。
3年后,圣象在深圳建立自己的工厂,大大降低了进口成本,圣象因此也具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为了寻求快速发展,1999年圣象赴新加坡上市,始料未及的危机也随之降临——面临现金流吃紧的问题。
2000年,圣象拥有了能够生产强化木地板的工厂,终于不再需要进口昂贵的木地板原料,然而国内同行竞相模仿、低价竞争、品牌营销等手段使得地板市场风云突变,圣象的**优势遭到冲击,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经历了创业成功与资本市场挫折的圣象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地板市场竞争中寻找出路,必须从资源、产业链的竞争入手,”圣象集团副总裁郭辉认为,产业链整合是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好支撑。
2002年,圣象已经认识到,强化木地板要谋求快速发展,必须把控其产业链,上游就是高密度板、人造板产业。而且,圣像认为板材产业在中国,应用非常广泛,前景广阔,家具制造100%采用人造板作为原材料。
事实上,当时以圣象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建一个人造板工厂,但出于担心无法有效控制整个产业链上游,圣象决定寻求战略合作。
当时有两种选择摆在圣象面前,一是金融机构、银行机构提供贷款;另外一种是产业形式的合作,就是找一个愿意在上游做投资的企业。圣象选择了后者——大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亚掌握着亚洲**大的森林工厂,全国70%的木地板原材料都由大亚提供货源,据统计,大亚2007年的营业额达100亿元。而大亚正有意进军森林工业,寻找国内**品牌合作,于是与圣象一拍即合。大亚通过收购60%股份入主圣象,成为其母公司。今年大亚**终通过收购另外40%股份,实现了对圣象的完全控股,也**终完成了整条产业链的整合。
合并后大亚集团和圣象集团对上游做了大量投资,现在变成国内**大的人造板集团,将整个上游产业牢牢把控,使整条产业链更稳健了。
上游资源的紧密合作使圣象木地板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的营养。于是圣象2008年6月再下一城,通过业务置换方式,将江苏红塔集团的木板业务、充沛的上游林木资源以及巨额资金的支撑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