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漏”民工的辛酸
互联网 08-10-27 阅读数:
潘近兵:今天没做生意,吃个馒头够了 白天,几辆三轮农用车满街转。夜里,农用车就是他们的家。一口大铁锅,一只煤气灶,一只油桶做的“锅灶”,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他们是安徽怀远的一群做屋顶防漏的农民工。“做补漏的,到我家去一趟!”是他们**盼望的声音。 10月21日上午,三辆农用车走小区、穿街道,却始终无人招手拦车。“不能再这么转了,现在油价太高了。”43岁的潘近兵让大家把车停到五台山大桥桥下旁,以车队吸引来往市民的眼球。 中午,仍没接到生意。漕河路五台山大桥桥南,3辆农用车一条线停着,潘近兵的车是**辆。每辆车的上方都竖着一块广告牌,“专修平房漏水”一行字大大的,下面是一行小字“皖北新型PVC806橡胶防水材料总厂专业施工防水队”。有的广告牌上有手机号码;没号码的,则写在纸上,贴在驾驶室玻璃窗的左下角。 午饭是每人一碗白开水加两个馒头,“今天没做生意,吃个馒头够了,生意好的时候,去吃一份快餐。” 吃完两个馒头,潘近兵坐在驾驶室里,点燃一支烟,捧着一张不知哪一天的旧报纸,翻来覆去地看,“总比呆坐着好。”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5时,桥上桥下人开始多了起来,但仍没有一单生意。潘近兵叹了口气:“看来,今天又没指望了。”一个下午,他围绕车厢走了至少一百圈;偶尔有人过来,他眼睛一亮,迎上前去,对方却是过来打听时间的。 天黑下来,潘近兵发动车子,挥一挥手:“回去吧!明天早点准备下乡。” 3辆车开到扬州大桥附近的一处僻静地。潘近兵他们依次将车停放在白线内,然后聚到一起商议明天分头下乡的路线。晚上7时,大家开始忙晚饭。有的打开煤气灶,抓把米,煮一碗米粥,有的则烧两碗白开水。潘近兵嚼着中午买的冷馒头。三五分钟,潘近兵吃完晚饭。随后拿了条毛巾,到附近河里洗了把脸,“如果天冷了,就到附近人家要点热水洗。” 晚上9时许,潘近兵要休息了。他的同伴们借着路灯打牌。他们说,打一局牌,困了,倒下就能睡着,什么都不想。 不远处,潘近兵已经打鼾了。 魏小江:夏天“蒸桑拿”,冬天也汗流浃背 36岁的魏小江是这支队伍里家境**好的,妻子做小学教师,每月工资1000多元,儿子上高中,学习成绩不错。 魏小江说,他干这行也好几年了。按照家庭条件,他可以留在家里,种种田,可大男人靠老婆养着,没面子。 接到工程,魏小江先在平地上熬好油,再拎着铁桶爬上爬下。他说:“就是冬天,也是汗流浃背。熬好的油料,要趁热铺。”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在水泥屋顶上作业像“蒸桑拿”,“汗滴到刮平的油料上,出现麻点,得赶紧刮平,不然不美观。” 一般,工程结束,房主验收满意才付款。他们说,常常遇到刁难的房主,有的工程结束了,始终拿不到钱。去年7月,一个路面工程中介人找到潘近兵说,有个路面工程,他认识工程老板。潘近兵请这人吃了顿饭,如愿接到路面工程,做了两天,应得加工费近700元。然而,工程老板说,钱给了中介人。潘近兵多方寻找中介人,一直未果。 今年4月,魏小江给东花园五楼一户人家维修屋顶,这楼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必须架梯上去。他向同伴借来竹梯,同自己的竹梯接在一起,他拎着铁桶上下时,因接头处不牢,摔了下来,多亏抓住了半空中的一根晾衣架。类似的情况,大家都发生过。 余伟:遇到下雨天,夜里常为老婆撑伞 2002年春,余伟结婚。那段时间,江都房屋维修生意特别好。余伟说,婚后第三天,他就把新娘子带到江都,农用车驾驶室窗户贴着大红喜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旅游结婚呢。 他教妻子熬料、搅拌、摊铺、刮平。一开始,妻子皮肤过敏,他劝妻子回家。妻子说:“结婚**个月,新郎新娘不能分开。看着你,我心里也踏实,何况还有个照应。”慢慢地,妻子成了他的好帮手。 驾驶室小,夫妻俩就相互倚着睡觉,醒来常常腰酸背痛。后来,妻子怀孕了,余伟买来一张折叠床和一顶蚊帐。晚上,余伟将后车厢上的工具堆起来,腾出地方放床。夜里下雨,余伟打雨伞。“丈夫夜里为我撑伞时,我觉得特别幸福。”余伟的妻子说。 冬天寒风呼啸,他们就将农用车停到大桥下面,首尾两辆车上亮起信号灯,提醒过往车辆。余伟说:“我们就像一家人,谁有困难,其他人都主动帮忙。”去年春天,一位老乡出了车祸,大家捐款4000多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余伟说,现在,6岁的女儿已上幼儿园大班,妻子偶尔回家看女儿,除了农忙和春节,他都在外面做补漏。“今年农忙我回家时,女儿不肯叫我爸爸。长年在外,风吹雨打,我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季会文:有时连续几天没生意,开着车子空转 38岁的季会文曾在南京开农用车贩运水果。2004 年春节后,南京不让外地农用车进城,被重罚之后,他决定改行。2004年4月,他干上了这个。“干这行,比不上贩菜,有时连续几天没生意,开着车子空转。 ” 10月2日,他开车去了江都的几个乡镇,行车100多公里,却没做成一笔生意,“开1公里约1元钱的成本,这天亏了100多元。晚上怎么也睡不着。” “我们做工程尽量不留缺陷,这样才对得起人家。”季会文说,遇到难题,大家就坐下来一起想办法。屋顶瓦片和砖墙接头处、卫生间装修改动过的管道、平顶房、地下室容易漏水,他们想出了好几种补缝维修方案。“家乡曾组织专家对我们进行考试,我们这10多人都拿到了一级资格证书。” 季会文说,他们维修房屋用的材料,是家乡橡胶防水材料总厂的新型PVC806防水胶。“这东西黑乎乎的,扬州人以为是‘柏油’。其实,这是把黄金当废铜了,防水胶修补过的房子,不会再漏水,柏油是没有这个效果的。” 谈起“专业”,每个人都滔滔不绝,眼里充满了兴奋。 (来源:建筑防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