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邱镇向现代石材业大步的迈进
互联网 08-10-27 阅读数:
据了解,夏邱镇位于“中国石都”——莱州市**南端,地处烟台、青岛两市交界,辖49个行政村,面积63.7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地理位置优越,隔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相望;陆地东连烟台、南接青岛、西邻潍坊,地处3市交界的金三角。交通发达便捷,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空港、海港、铁路出入便利;海上交通、空中交通、陆地交通、信息交通把夏邱与世界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多年来,夏邱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战略,斥巨资改善发展环境,推动以石材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目前,全镇1600余家民营企业中石材企业占85%以上,石材企业数量占“中国石都”莱州市石材企业的60%以上。近几年,全镇石材工业产值以每年35%-48%的速度递增,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近14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45亿元。
石材业的发展,壮大和夯实了工业基础,也带动了全镇其他行业的全面发展,2006年和2007年,夏邱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千强镇”和“山东省特色产业镇”。
一、夏邱镇石材产业发展的历程
莱州,被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称为“海岱之间一都会”,自古就有“齐鲁之甲胜,天下之名疆”的美誉。早在公元1117年(宋政和7年)莱州的石制品即被列为朝廷贡品。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莱州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加工的地面板材受到工程指挥部的奖励。自此,莱州石材更是名扬中外。
作为石材专业镇的夏邱,其石材加工历史久远。民间自古就有采矿、石雕、石刻的传统。1984年,夏邱镇**个大型石材加工厂———晶玉石材厂正式投入生产,从此夏邱石材走上了专业化生产的蓬勃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夏邱镇党委、政府依据本镇区位、矿山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开放搞活优惠政策,利用“先上车后买票、放水养鱼”的内部优惠条件,在短短3年时间,由1990年前夏邱镇石材厂家不足5家,迅猛发展到近500家。
2000年,为加快经济发展,该镇又开通了夏邱外环路,进而带动了夏邱石材的二次飞跃。目前,全镇共有石材加工专业村34个,从业人数3.2万人,石材企业达到1300多家,生产中外大理石、花岗石品种100多个,年加工板材6000万平方米,年生产异型雕刻品等15万余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并已形成从板材加工、矿山开采、异型雕刻到石材机械制造、磨料与磨具生产、建筑安装的完整石材工业体系。石材业已成为夏邱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夏邱正面临石材行业的第三次腾飞。
二、近年来夏邱镇石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夏邱镇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做好企业整合、技术创新和进口石材三篇文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材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抓大引强,培植**企业
进一步实施“抓大引强”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企业、引进一批大项目。一是扶持骨干企业。实行镇级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包保责任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其进一步膨胀规模,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企业,以带动当地石材行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突出招大引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策略,以招大引强为目标,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2006年以来,夏邱镇共引进亿元以上石材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石材项目3个,有力推动了夏邱石材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抓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转变粗加工石材产品大量输出的经营方式,搞专业化深加工协作,使产品专业化、精品化,求精创优。一是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工艺雕刻、异型加工。二是发展新型建材业。鼓励企业转变传统产品观念,拉长石材产业链条,发展新型建材业,研发高档石材新产品,如复合板、马赛克和人造岗石等。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使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把过去废弃的下脚料加工成小型工艺品,既能提高产品的品位和附加值,又能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三)抓进口石材,提升石材档次
加大进口石材经营和生产企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石材档次。一是加大进口石材市场的培育。建立进口荒料加工贸易基地,引进大型进口荒料经销企业,提升石材加工档次。总投资1亿元的宇通贝斯特石材贸易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中外石材的交易中心,对拉动夏邱乃至莱州石材企业的转型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大进口石材生产企业的培育。截止目前,夏邱镇专营进口板材规模较大的企业已达到20余家,涉及经销和加工进口板材的厂家100余家,有利地推动了本镇进口石材市场的进一步壮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