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上涨 上海电力企业面临严重危机
互联网 08-10-21 阅读数:
自2008年初以来,由于煤价不断上涨,全国的发电企业面临亏损。上海市电力企业一方面肩负迎峰度夏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作为涉奥城市承担着奥运保电的政治使命。在电煤紧缺时,按照“保量不保价”的原则,积极储备电煤、维持正常发电。然而,两大任务圆满完成之时,电力企业却面临严重亏损。“今年电力出现的是一个行业性的危机,三十多年没有遇见过的严重的、全行业的、深刻的危机。这个危机不是通过行业内部压缩成本可以解决的。而且,比现在社会已经了解的情况还要严重。”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夏梅兴告诉记者。
燃煤机组全部亏损
据悉,今年初原煤市场价格5500大卡/千克,下水价为593元/吨,6月前后急剧升至980元~990元/吨。8月份已经涨到1200元。按照6月份的煤价,不计人工成本、折旧、贷款利息等,上海30万以下的机组全部倒挂,燃料成本高于上网电价。
目前,上海所有的燃煤机组处于亏损状态。例如上海杨树浦电厂2.5万千瓦的老机组亏损情况**为严重,因其煤耗较高,所处位置不能直接停靠万吨级货船,电煤到厂还需要付出比其他电厂更高的成本,按照8月份的煤价,只计燃料费用,每发一千瓦时电亏损0.28元。
外高桥发电公司4台30万千瓦机组,1~4月份盈利2370万元,5月份开始亏损,其中5月亏损564万元,6月亏损1199万元,到8月份累计亏损6071万元。
吴泾第二发电公司两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季度还有600万元的利润,上半年共盈利900万元,但7月份亏损2400多万元,8月份亏损5000万元。导致1~8月份亏损近7000万元。如果按照7月份的煤价水平进行预测,全年将会亏损1.7亿元。
外高桥三厂的2台100万千瓦机组是国内**先进的,因此煤耗低至287克/千瓦时,但新机组计划煤偏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高价采购市场煤,上半年亏损达1.5亿元。
上海电力股份公司是上海**大的发电公司,下属14家发电厂,绝大部分为火电。上半年亏损5.6亿元,其中6月份亏损2.8亿元。
限价令难抵煤价上涨
上海电力燃料公司每年采购电煤1330万吨左右,负责上海电力股份全资、控股和部分参股企业的电煤供应,主要针对六个大的发电厂,其中,有620万吨是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煤,能够兑现530万吨,主要由神华、中煤和开滦等集团提供。热值5500大卡的458元/吨,热值4800大卡的427元/吨。这种计划煤约占总量的40%左右。另外,60%的电煤,有150万吨至160万吨的地方国营煤矿供煤,不能执行年初订货合同价格,热值在5500大卡的电煤由468元涨到750元,4800大卡热值的电煤由450元涨到700元。定量不定价的煤有100万吨,比市场价格低10元~20元/吨。其他大部分都是市场煤,价格由年初的520元涨到1100元左右,并且价格上涨的同时煤质严重下降,由此造成的标煤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其中,70%~75%是由于原煤价格上涨,20%~25%是由于煤质下降。7、8月份电煤**紧张时热值只有4100大卡~4200大卡。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6月19日发布了**次限价令,但6月19日前后煤价突增200元/吨。之后,卖方以提前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外加价等方式绕过限价令。第二个限价令出台时,卖方市场开始观望,不报价,不签合同。由于当时电煤紧缺,而且正处于迎峰度夏和奥运保电的特殊时期,燃料公司只能按照“保量不保价”的原则采购电煤。
燃料公司把不同价格的电煤平均到电煤总量之中,然后再卖给几个发电厂,落实到电厂的煤价,以外高桥发电厂为例,1~6月份平均为564元/吨、7月份713元/吨,8月份821元/吨,尽管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但外高桥电厂今年仍然增加成本2亿元左右,煤炭成本已占总成本的75%。如果完全按照市场价格,亏损状况还要更为严重。
电煤紧张之时,上海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市领导带领发电企业走访了几个煤矿大省,随行的有银行和财政部门,但这部分电煤是保量不保价的。如果发电厂资金链出现问题,政府出面让银行给发电企业贷款,财政部门也给发电企业进行了一点补贴,吴泾第二发电厂今年收到580万元的一次性买煤补贴。但对于买煤的成本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折合成电煤不到1万吨,只够烧一天左右。
电价至少上调1角才能生存
外高桥发电厂副总经济师王国弟告诉记者,相比去年煤电联动时,今年煤价上涨400元左右,如果按照煤电联动公式,30%由电厂消化,还增长280元,相应的电价应该上调0.12元。以今年的煤价上涨幅度,发电企业消化30%都很困难。煤价上涨400元,其30%为120元,该厂每年耗煤30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增加成本3.6亿元。该厂每年的固定成本7亿元左右,其中,国家规定折旧应达到3亿元以上,所有的可控成本加起来不到4亿元,包括员工工资、福利、材料费、修理费等管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