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陶瓷产业走到命运十字路口的“七宗罪”
互联网 08-10-17 阅读数:
一位姓蔡的老板向外透露,一个陶瓷厂要搬迁,除了压机可以搬走之外,其他设备基本上成了废铁,整个工厂可以再利用的资产不足两成。 此外,陶瓷行业遭遇寒流,上下游日子也不会好过。企业大量关闭搬迁,不少中小型陶机企业也因此倒闭。
“在企业各种成本大幅上涨的背景下进行这次整治搬迁,这种方式对产业有序迁移、持续发展的伤害实在太大了。政府说砍就砍,企业根本没有缓冲时间!”南庄镇一家较大的陶瓷企业负责人说。
政府列出陶瓷产业“七宗罪”
在金意陶的营销总监张念超看来,佛山陶瓷产业调整来得并不意外。从2007年开始,佛陶企业就隐隐约约地感到政府的态度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从执意“挽留”开始向外“驱赶”,佛山陶瓷转移开始从陶企自发的区域市场布局转向以政府主导的“关、停、转”。
《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列举了陶瓷产业的“七宗罪”: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日益突出、自主创新有待加强、企业不够大不够强、行业自律管理较弱、国际市场存在障碍。污染矛头首当其冲。
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在9月2日与当地企业家的会面上强调,佛山对陶瓷企业扶持一批、改造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决心不改。他指出,佛山淘汰陶瓷行业落后产能、推进节能环保方面“决心不改而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事实上,政府敢以壮士断腕的方式来主导一个产业的转移,和陶瓷业在佛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滑有关。
从2000年开始,佛山陶企经历了4次转移。佛山陶企**轮的转移是在2000年前后,四川廉价清洁的天然气及相应的原料与西部市场,吸引了佛山陶企扩张转移。第二轮转移是2002到2006年,佛山陶企大规模地走向肇庆、清远、河源等地,仅五年多就在佛山周边形成了一个200多亿元产值的建陶产业,与佛山陶企一起形成了一个泛佛山陶瓷板块。到了2007年,建陶行业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促进了第三轮转移,特别是2007年大批佛山陶企指向全国的扩张、转移、再次布局设点。这期间,佛山陶瓷在外省签约投资金额达200多亿元,建厂圈地约25000多亩,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表示,正是这十年的向外扩张,使得佛山陶瓷占全国建陶的份额由60%下降到30%,其产值约占到佛山市工业总产值7%。陶瓷纳税总额只有18.09亿元,所占比重也只有3%左右。“虽然表面上产值只有614.45亿元,但加上产业链上下游以及陶瓷拉动的配套产业,其产值至少在千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