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与疼痛 走近陶瓷产业
互联网 08-10-13 阅读数: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对于陈新向来说,哈姆·雷特是谁也许他并不知道,但是,是跟着厂走,还是留下来?相类似的问题已像一道山梁,实实在在地横亘在了他35岁的生命面前,他希望能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
十几年前,陈新向从老家上到佛山,进了这家陶瓷厂。那时的他刚初中毕业,人生还是一张白纸。入厂后,他先是被安排做了窑炉工,负责烧火。凡是在陶瓷厂打过工的人都知道,烧火在陶瓷厂里是**辛苦的工作。冬天还好些,夏天特别是三伏天到来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身上的衣服从早到晚就没有干过的时候。但是农村出身的他却硬挺了下来。就在他的这种坚忍之中,他的职位也一步步地从烧火工上升到了窑炉主管、车间主任,三年前,他当上了生产厂长。在佛山陶瓷企业之中,像他这样的“经验型”的技术骨干为数不少,而且相当地受老板的青睐。谁说文凭大于能力?从老板给他们开出的工资你就不难发现,实干型的具有底层经验的人更容易受到重视。十几年前当烧火工的陈新向每月只能领到700元,现在每月打到他工资卡的钱已达到万元。当然,这中间的铺垫和过渡,是十几年日复一日被汗水浸泡过的青春岁月。
现在,他的老板也没有透露在这场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厂子**终将迁到哪里。但据传闻,有可能是江西省的高安,也可能是更远的地方,内蒙古或者新疆都说不定。
就算是相对较近的江西高安,对陈新向这样的已经在当地落户生根的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不容易在佛山扎下了根,现在却又面临着要被连根拔起的命运,这对于他来说,多少显得有些残酷。
“你是记者,帮我想想办法,多替我们向政府部门呼吁一下,听说不少迁出去的厂子**后水土不服都死掉了。”陈新向这样对记者说。
刘清河:重庆人,现失业陶瓷行业从业近10年
刘清河,重庆开县人,当过兵,因有战友在佛山,也因为自己掌握了一些机械维修的知识,所以,九十年代末期外出打工时,他直接来了佛山,成为陶瓷厂的一名机修。早在五年前,他就是厂里的压机和印花机的技术骨干了,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机械设备,他基本上都能拿得下来。
然而,今年的6月份,他下岗了,—— —或许“下岗”这个词并不正确,对于只是打工身份的他,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被遣散了。将多收的一个月工资揣进了口袋之后,他不无伤感地走出了那间陶瓷厂的大门。离开时,他没有回头,那是怕会落泪。当初他入厂之时,这家厂还是属于佛陶集团,而后经历了转制和几次转手,现在已由私人老板控制。但不管怎么变化,这些年来,他一直呆在这里,对这间厂里的压机和印花机等设备,“熟悉得就像自己家的小孩子。”
影响他的命运的是因为佛山市政府今年5月初下达了针对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三个文件。三个文件下达之后,区镇各又明确了陶瓷企业关停的时间表。他所在的那间厂是被当地的政府列在**批关闭名单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