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合资陶瓷企业深陷破产困局
互联网 08-10-05 阅读数:
1993年1月,西山与香港友联公司合资,组建西山联合陶瓷有限公司。港方以设备入股,占60%股权;中方以厂房、土地、设备入股,占40%股权(土地为25年的使用权)。1995年8月,因为在观念与经营方式上起了冲突,港方承包了合资企业,中方管理层全面退出日常管理。双方约定,工厂的承包费为18万元/年,每两年递增10%。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西联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2002年4月,港方股东开始停止缴纳职工的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社保基金(包括企业和职工应缴纳的部分)。
2006年3月17173,西联全面停产。
2006年5—10月,西联职工多次集体上访。
2006年10月16日,西山与友联通过协商,签署了提前终止合资协议。
2006年11月,合资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逆势下的衰败
“当年企业合资,工人们虽然做不了主,但还是赞成的,”至今留守在西联的陈秀雨告诉记者,合资在当时还是比较时髦的,厂领导例举了很多合资的好处。当年,西山300多名职工幸运地调入西联,福利待遇也普遍提高。即便底层工人,月工资也从300多元,上涨到了400多元。逢年过节,西联还发一些本厂的面砖票给员工,供他们转卖给等候在工厂门口抢购面砖的客户。然而,好景不长,在经历了**初几年的上升期后,合资企业迅速陷入困境。
西山党委书记蒋正发说,企业合资之后,便停止了之前强势的内墙瓷砖生产,转而生产陌生的外墙瓷砖。“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很少有楼房给外墙贴瓷砖了,市场环境的大转变17173,令西联深受影响。”同时,国内的竞争环境也变了,在西联成立四五年之后,瓷砖企业开始遍地开花,佛山、唐山等地的瓷砖开始“杀入”温州,他们的瓷砖质量和西联厂的产品质量相近,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一半。在这两大逆势的夹击下,西联的对策乏善可陈。西联衰败,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深陷资不抵债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