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城市化升级加快 助推当地五金业的发展
互联网 08-09-08 阅读数:
银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古语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唐代诗人曾用“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的诗句赞美她。改革开放30年来,银川市经济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昔日那个“一个城市两座楼,一个**看两头”的银川也成为历史。现如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节水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城市名片,折射出银川天蓝、地绿、水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繁荣的城市新画卷,体现出改革开放30年来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立足银川实际,面向西北以至全国,提出了建设西北地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特色建市、工业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五大方略,全力打造“购物在银川、居住在银川、教育在银川、医疗在银川、旅游在银川、数字化银川”六大城市品牌。并进行了积极、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创建经济强市打造西部创业“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全市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坚持把“兴工强市”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全面建设,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德胜、望远、灵武羊绒等工业园区的快速成长,形成了能源化工、发酵及生物制药、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机械电器制造、新材料、羊绒等一强五优产业,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增长15.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5亿元、109.55亿元、99.57亿元,分别增长6.7%、20.9%、1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58亿元,增长3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增长36.5%;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200亿元、300亿元的台阶,2007年达到400.3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区的比重逐年提升,已跨入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之列。
银川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按照“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的办区宗旨,以建设西北地区**适宜创业的开发区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走出了一条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截至2007年末,开发区共有各类企业1810家,其中工业企业238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2家;外商投资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2007年完成GDP40.8亿元,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值78.7亿元,工业增加值22.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27.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3.4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4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工业总产值比全国54个**平均增幅高出7.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高出5个百分点;开发区地区总产值占银川市的比重提高到10.38%;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1.46%。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好水平。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宁夏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工业新区。
目前,银川不仅能生产洗涤剂、日用铝制品、各种塑料制品、棉纱、羊绒制品、二毛裘皮制品、机制纸、乳制品、饲料、清真食品、生物医药等轻工产品,还能生产金属切削机床、大型机械铸件、起重设备、电子仪器仪表、高低压电器开关柜、变压器、各种规格型号电机、风机、滚珠轴承、铜芯铝胶线、化肥、轮胎、高标号水泥、金属镁、硅铁、耐火材料、石油化工等重工产品,每年都有新产品投放市场,而且向高级方向发展。
注重统筹兼顾,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8%和5.7%;住房、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逐年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实现政策上平等,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积极扶持城镇困难群体和失地农民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护。五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0.4万人,实现再就业4.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启动了农村低保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